监管、教育、交流一个不能少

来源:陶城报 叶晓梅 2005-12-15
阅读量:1923
当大家都在为佛山陶艺产业的发展群情激昂,百家争鸣时,我个人主张应多一份冷静的思考。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让佛山陶艺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借陶城报一角作几点呼吁。
    
石湾公仔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大家论述得已经很充分,我这里要提的是,发展佛山陶艺业,首先要明确石湾公仔只是一种陶瓷文化,它永远不能产业化,我们真正应提倡产业化的仍然是佛山整个陶瓷工业,而石湾公仔就是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石湾公仔这种传统文化去带动整个陶瓷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政府近年来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近年来陶艺品市场逐渐出现一种无序生产、经营的现象,并开始侵蚀陶艺业发展的肌体。目前在公仔街上摆卖的很多是无牌工匠生产的大批量产品,他们的产品只是产品,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工艺品,严重损害了石湾文化作为优秀本土文化的形象,而这种缺乏监管的局面长期下去必定损害石湾公仔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首先呼吁政府重视陶艺业的行业监管,由懂陶艺文化的人去管理,制订有效的规则条例,例如参与生产和经营的必须先取得资格认证,确保从生产源头上去监管品质。对于大家很关心的原作问题,我认为原作与生产并不矛盾。原作如果摆在过于神圣的地位,则无法走进市场,其实艺术和市场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
    
国内同行往往认为我的作品很现代,并定义我为现代陶艺家。但西方人看到我的作品,则认为很中国。看似矛盾的两种看法与评语用在我身上其实并不矛盾。我使用的材料是地道的石湾本土材料,创作的题材是数千年前的最传统中国陶艺题材,以容器为基础。其实广东罐在清代就已相当著名。我只不过在创作时加入了现代的理念、形式和设计,加以创新。
    
现在有些人在理解传统陶艺时有所偏差,甚至眼光狭隘。对传统陶艺的印象只停留在清代由来的石湾公仔形象,对上溯几千年前或更前的古代陶艺元素却视而不见。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陶艺品皆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最平常的老百姓生活。刘传时代在特定题材上已代表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简炼、古朴、潇洒、流畅、传神是其精粹。这种最优秀的传统陶艺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后人过于追求细腻,太过的工艺,反而丧失了艺术,这种表现手法不应在市场上泛滥,艺术家绝对不等于匠人!
    
所以我的第二个呼吁是陶艺工作者应多学习,有意识地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不仅在微观上多练习技法,更应在宏观上学习艺术,应综观中外历史,开阔创作思路。这也是陶艺创新者应有的观念,在无法超越上一时代的陶艺家时,为何不开创一个新时代特征的陶艺风格?为何不选取与当代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加以表现? 
    
为营造陶艺工作者学习的氛围,政府有必要创造陶艺教育的平台,办学、培训等都是可行的方式与途径。以教育兴国是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以教育兴陶艺业也肯定是佛山发展陶艺业的必由之路。
    
我在美国定居过,也去过很多国家讲学、交流过;在国内,我也曾参与近年来陶艺界的一些重要活动和交流,并且是策划者之一。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外陶艺交流是发展陶艺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我在这里的第三个呼吁。
    
我认为陶艺交流的形式不应限定,我所到之处,都是一个交流的机会。我在国外大学讲学,我会参观学校环境,与学生、教授沟通,以接收最新信息;我会参观当地画廊,以了解市场;我会参观博物馆,以了解历史;我还会参观陶艺家的作坊,以了解陶艺家的风格......
陶艺家 张温帙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叶晓梅
责任编辑:admin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