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回归务实

来源:《陶城报》 2013-04-27
阅读量:1282

    时隔五年,四川又一次遭遇地震重创。纷涌而至的政客、商人、记者、慈善家们超过露宿街头的灾民,成为震区一线的“主角”,各路报道煽情登场,引起微博上公众的普遍吐槽和反感。我们所看到的进步是,社会已经普遍回归到理性、务实的层面。在重大灾难现场,所有人的一切行为必须克制、低调、淡化自我,时刻以灾民和救灾为中心。这是诸多教训后的宝贵经验。

    灾难激发爱心的凝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慈善捐输。许多企业、许多个人,也都踊跃捐输,的确是体现出血脉相连的同胞情谊。不过,捐款过程中也发生一些值得商榷的事情。不得不指出,我们目前的捐款,存在很多“运动式”捐款、“走秀式”捐款、“被迫性”捐款。运动式捐款像一阵台风,来得快、去得急,临时起意,留不下什么内涵;走秀式捐款带有极强的表演性质,类似炫耀或营销;被迫性捐款则可能是源自外部压力,被迫给公众一个交代。我的态度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不为那种走秀式捐款站台。

    君不见,一些企业将这种针对重大灾难的捐款与营销挂钩、与广告挂钩,什么转发多少次微博就捐多少钱之类的话,也不少见,这些捐款看的让人不舒服,已经脱离慈善行为的本意。这只能说明我们慈善之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说明慈善活动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说明慈善认同还是比较有限。我觉得,慈善捐款也要温和、理性、务实,“有余力则出力,有余财则出财”,拒绝走秀式的捐款,不要被迫性的捐款,形成一个全民慈善、普遍认同的良好氛围。

    据说,地震多发的日本,从来看不到企业家们拿写着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如果企业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企业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

    接下来的灾后重建工作,该论到我们陶瓷行业大展手脚了。我觉得有三点,值得建材行业注意,一是重视农村乡镇建筑质量,二是灾后重建避免建材浪费,三是希望严格保证建材质量。

    汶川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地震伤亡人数的95%。笔者是四川人,既经历过汶川8级强震,也进入灾区一线呆过数月,相当清楚农村和乡镇的建筑质量状况。怕是许多四川乡镇农村的房屋都是不达标的危房,灾后重建居民建房应该要有专业意见指导。

    根据我在汶川灾后重建所目睹,存在建材浪费的情况。这个原因跟建材质量有关,因为材料差,导致返工。当然,相比陶瓷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钢筋、水泥。

    灾后重建工作,我们陶瓷企业、陶瓷商家,有大把机会派上用场。希望救灾的热情能够化为诚意,无论商家还是厂家,向震区输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能做到不以次充好,保证质量。(文/杜均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