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某地的未来空间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1-04
阅读量:1305

      2006年3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新城子区与辉山农业高新区合署办公,组建沈北新区(以下简称“沈北”)。同年10月,新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国家批准的开发区管理权限,实行封闭式管理。资料显示,沈北新区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人口40万,是沈阳重点推进的四大发展空间之一。

      沈阳是个老工业基地,但沈北却是传统的农业产地。

      在沈阳的几个新区中,沈北原有的基础和资源是最弱的,但这个地方的运营能力、尤其是招商能力极强,生生给沈北种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沈北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可以简单化为“一城、一区、一带、四基地、五大主导产业”。

      其中的所谓“一城”是指蒲河新城,270平方公里。

      蒲河新城东北角,新近规划了一个5平方公里的“蒲河智慧产业区”,我在北京采访为“蒲河智慧产业区”做规划的汉米敦(HMD)中国公司总经理徐石先生时,尽管他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了我,目前那还只是一块地,但我还是无法想象这块地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个空间。

      按照HMD的规划,从空中俯瞰蒲河智慧产业区,将是一扇按照“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思路打造的未来之门:

      门庭:以未来公园为城市客厅,由南至北形成。

      门阙:由创业大厦、五星级酒店、规划展馆、商业中心以及商务办公构成的公共区域,打造园区的门户标志。

      门堂:由SOHO、居住、商业等构成的办公区域,构建园区的交流平台。

      门塾:由未来社区、高尚居住为主的私密区域,形成园区的生活中心。

      门楣:由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组成,支撑园区的科技发展。

      门阑:智慧大道环绕整个核心区,智慧之门的核心骨架。

      中国人认识到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的集聚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是最近几年的事儿。在这一社会进步中,地产商充当着启蒙与教化的角色,部分有眼光、有思想和有实力的开发商,甚至以造城的规模与气势,改变着城市的框架。

      比如未来的“蒲河智慧产业区”空间。

      解读这个未来空间有一关键词,那就是“激活”——这种“激活”功能与目前美国城市设计界较为盛行的“触媒(Cataiyst)”理论相暗合,在这种理论的阐述中,一项成功的城市设计案是由于某个新元素(即触媒)的引进,导致了在区域中修改现存元素的反应。这些反应不仅是建筑意义上社区的构建与功能的赋予,是经济性的投资与引资,甚至也是城市文化、社会等诸多环节出现变革的催化剂。

      蒲河智慧产业区会不会成为蒲河新城、甚至整个沈北的“都市触媒”呢?

      蒲河新城是沈北融入大沈阳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作为新城的东北门户,蒲河智慧产业区将起到承接带动的重要作用。在HMD的规划中,蒲河智慧产业区以科技智慧理念,引领创新产业的发展;以产城融合理念,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融入滨水特色,打造环沈阳最具国际、智慧和生态特色的产业区;通过对新兴科技产业的挖掘与开发,为城市功能的积聚与完善。

      蒲河智慧产业区因此将成为沈北新区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不仅如此,就它所拥有的地理条件而言,也在支持着它成为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说它紧挨京哈高速蒲河出口处的交通要素——翻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农业文明中的河流与驿道,工业文明时代的铁路、公路与港口,后工业文明时期的高速公路与航空港……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繁荣要素,而且,这个繁荣要素是立竿见影的,它的作用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彰显出来。

      比照这个常识,我们应该不难看到蒲河智慧产业区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