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佛山陶博会“挑挑刺”

来源:企业新闻 2011-08-01
阅读量:814
  不久前召开的第九届佛山陶博会,给观众最大的感受是,人流量明显加大,外商明显增多。这些“洋管家”所带来的改变,给参展商和中国陶瓷企业都带来了一股清风,也给陶博会和参展企业带来了很多希望,对下一届陶博会充满了更大信心。佛亚展览公司董事长托马斯透露,下一届陶博会将首次布置两层展位,这将给更多企业展现风采的机会,也从侧面反映了展会变得越来越“热”。笔者作为参展的一员,对整个展会曾浏览过几遍,每次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次的陶博会,亮点很多,赞誉不少,但赞叹之余,不妨也给展会“挑挑刺”。   一是开局很美好,后续热度持续不够。外商的增多是本届陶博会的一大亮点,在几天的展览会上也都持续了这一现象,实际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不少企业参加陶博会得到了很大的合同。但是在总体比上届大有改观的背后,人气还是成了一个问题。到了展会的第3天,参展人员就少了许多,与第一天有天壤之别。这种情况从理论上说是可以避免的,这需要主办方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参展,而不是让几乎所有的观众都集中在一两天参展,当然从另外角度来看,也是因为观众还没有达到爆满的缘故。如果观众足够的多,那么观众也会自觉地安排合理的时间观展。   二是入场秩序良好,但进场后缺乏指引。此次展会,出入口只设了一个通道,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但正是因为只有一个入口,也就给参展人员带来了很多不便。比如,人和物都是从同一个通道进来,显得很凌乱。许多企业要补给资料,也只能从正门的通道进场,双手都拿着沉甸甸的材料,也不得不进行检查。其实,很有必要给运送货物的企业单独列一个补给通道。另外,观众进场后,没有比较明确的路线指引,这种指望让观众为找到目的地,而多逛几圈的做法,颇不人性化,其实做一个路线指引并不难。在那么多厂家中,要想直接到达目的地,还真非易事。建议设置会场方位图,还有会场指引牌。此外,对众多厂商而言,建议进行分区展示,不仅对品牌提供了集中展示、各展风采的机会,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方便,在货比3家的同时选定心仪的产品。   三是新产品较多,但相似面孔不少。在第九届陶博会上,除国内品牌厂家外,也吸引了多家国外厂家同场竞技。从参展企业来看,新产品比往届要多出不少,但真正称得上技术革新的产品还几乎没有。但相比而言,这些新产品的出现,给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这届展示的产品,给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技术革新的步伐越来越难迈开的今天,设计已经成了主角。此次展出的不少新产品,都是因设计而出彩的。从展品来看,许多企业已经改变了旧有观念,没有将自己的特色产品“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展示了出来。当然,这需要企业有足够的维权意识,自己的新产品,如何获得市场好评,而又不被别的企业侵权,就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由于维权成本与产出效益难以成正比,许多企业会忽略对自己产品的产权保护,从而引起系列纠纷。此次展会出现的7起侵权投诉案件,就是一个例证。可以说,企业不仅要专心做产品,也要细心去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护。   四是营销趋向务实,但结合度较差。相对于往届的各种美女走秀,奇装异服走秀,这些都成为了过去时,大部分企业已经抛弃了这种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沉稳的作风。在整个展会现场,也有一些秀场,但很多都缺乏结合度,不论是产品展示,还是营销手法。不过,用心的企业还是得到了好的效果。比如,人体彩绘、钢琴演奏、外国美女派送玫瑰,这些看起来都是很小的细节,显得企业比较实在。这也证明,靠吹嘘炒作很难获得长久的效应,实实在在做些事情,比什么都好。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注重营销的企业,也很自然地将企业与其所宣扬的理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马可波罗的“中国印象”,运用中国的软笔书法、独特的刀笔书法等融入瓷砖当中,让生硬、冰冷的瓷砖拥有了鲜活的思想;格莱美的“乐器表演”,契合其所宣扬的音乐主题;加西亚的“塔楼”,以古代“战争场面”缩影的形式亮相,从其故事渊源找到了契合点。这些表现手法,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也对品牌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主办方的一些活动也显得有声有色。开幕式的西洋音乐表演、首届瓷砖粘贴DIY大赛等都别有特色,显得别致有趣。尤其是瓷砖粘贴DIY大赛,在观众享受动手乐趣的同时,也把粘合剂品牌配施易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无疑,第九届陶博会在“洋管家”的操办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其国际化的操作思路上来看,给了陶瓷业界很大的信心,也让业界对其刮目相看。相信,在“德国管家”给了办展的强劲信心之后,业界将以更挑剔的眼光来看待秋季的陶博会。 以上信息是由陶瓷一线品牌威廉顿陶瓷整理分享。详情请浏览:http://www.william.net.cn/news.php
责任编辑:张先生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