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这些年岩板究竟害了谁?又救了谁?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5-07-05
阅读量:2725

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⑧岩板革命

中国岩板产业发展年鉴

2017年,新明珠集团、金牌企业、诺贝尔集团等陶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性地引进意大利进口设备试水岩板;

2018年,西班牙的德赛斯岩板在中国卖出了2个亿的岩板,蒙娜丽莎集团、依诺企业等陶企陆续入局,彼时国内投入生产的岩板线共计7条;

2019年,岩板产能爆发初露端倪,全国建成1200×2400㎜规格以上的岩板线约21条,佛山陶博会、广州设计周等展会开始被岩板“霸屏”;

2020年,被称为岩板产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全国建成1200×2400㎜规格以上的岩板线共计68条,前面3年蓄的势在这一年大规模爆发;

2021年,截至年中全国建成1200×2400㎜规格以上的岩板线达92条,直逼100条大关,生产端的热度还在持续升温,销售端却惨遭“泼冷水”;

2022年,哪怕价格跳水、爆仓等噩耗接连传来,岩板产能扩张之势仍然刹不住车,全国岩板产量飙升至19250万㎡,约等于2017年的30倍;

2023年,全国岩板产量增长到22850万㎡,让人欣慰的是市场回响“虽迟但到”,岩板需求量增长到了19595万㎡,市场规模约212.42亿元;

2024年,岩板产能扩张之势终于刹住了车,全年新增或技改的45条建陶生产线中仅5条为岩板线,与此同时,大批岩板平台崛起,改善了岩板库存“消化不良”的现象;

2025年,逐渐适应新周期的陶企们,对岩板的态度逐渐归于理性,有信心的还在深耕,没把握的自觉撤退;

......

每当回顾起岩板轰轰烈烈的这几年,有人会说“是岩板的水太深,一个浪就把船小的掀翻”,也有人认为“是岩板的水太浅,航母来了也得栽跟头”。当潮水褪去,这个曾经被陶企寄予厚望的“超级物种”究竟成就了谁?又拖垮了谁呢?

《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的第八篇文章,将引导大家将目光转换成“上帝视角”,审视岩板这把“手术刀”是如何精准切入中国建陶转型阵痛的症结,并帮助陶企完成一场静水深流的自我革命的。

 

革命一:硬件升级

智能制造重塑产业根基

岩板没有出现之前,建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归属于较为传统甚至落后的制造业,准入门槛低、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排放高。直到2007年佛山市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南庄镇原有的75家陶企一口气关停并转了65家,给已经习惯粗放式发展的陶瓷人当头一棒。

此后的每一年,行业协会和媒体都频频呼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但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是因为岩板的到来。由于岩板对生产硬件的要求远超传统瓷砖,倒逼着陶企投入重金进行设备、技术和工艺升级。

有着“瓷片大王”之称的将军企业,斥资数亿元打造岩板研发智造基地,建设3大2小共5条全智能岩板线,同时引进2万吨的萨克米辊压式压机、双层烧成窑、七层干燥窑、8+12通道喷墨机、双层升降式智能储坯器......可以说把配置直接拉满了。

同样对瓷片情有独钟的宏润企业,也借着转战岩板的契机将生产基地改头换面。3条全新岩板线在一年之内陆续投产,配备多台萨克米CONTINUA+高速1.8米宽幅辊压成型设备,日产能可达5.5万㎡,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再举个例子,某家做惯了中板、全抛釉的外产区陶企,自从进军岩板领域之后,生产的都是大规格、真通体、数码模具、超细干粒、定位结晶等先进产品,一把撕碎“外产区=低端”的固化印象。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行业人士戏称,当看到家家都在新上岩板生产线时,才真切地感受到陶企老板们的家底有多厚。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岩板为陶企生产基地的硬件升级提供了充分理由,助推陶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之道上加速前进。

 

革命二:软件升级

服务生态重构用户价值

作为装修硬装部分的主材,瓷砖的“半成品”属性不仅是整个建陶行业的短板,也是所有消费者的痛点。其用户价值的实现,严重依赖于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专业的施工,这个过程中的铺贴指导、切割加工、施工工艺、美缝保养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瓷砖最终的成品效果。

这道理相信很多陶瓷人都清楚,但只要瓷砖还能卖得出去,很少有陶企像简一这般死磕成品交付,做难而正确的事。

不过岩板出现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岩板的设计应用、运输、深加工、铺贴安装等环节太过于复杂,交付能力反而成为了陶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想吃岩板这碗饭,就绕不开构建全链路服务体系这一步。

新明珠集团于2021年成立明珠科筑,持续优化岩板全案交付系统,重点在产品运用、深化设计、包装运输配送、加工服务、基层验收、铺贴安装(辅材、工具、工艺)、特殊工艺、缝隙处理、成品验收、常见问题解答、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套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得益于在岩板交付领域的深耕细作,新明珠集团储备了成熟的经验和团队,为后续新明珠绿材开创“设计研究+绿建新材+精工交付”的一站式“成品交付服务系统”模式埋下伏笔。

同样借助岩板这一契机进行软件升级的还有蒙娜丽莎集团。2021年,蒙娜丽莎集团推出“微笑铺贴”服务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消费全周期——免费量房、全案设计、铺贴指导、无忧退换。其中数字化工具尤为亮眼,其设计云平台提供超3万套全户型方案,会员之家系统累积开发会员100多万,实现从“卖材料”向“卖空间解决方案”的跨越。

 

革命三:渠道升级

跨界融合开辟增量市场

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瓷砖市场需求日益萎缩。今年4月份,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在佛山召开第九次会员大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宫卫在会上作出预估,下一步我国陶瓷砖市场容量将稳定在40亿㎡左右。

受困于墙地面用砖需求量的下降,陶企的破局之道指向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寻找新蓝海的路上,岩板品类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岩板餐桌、茶几等基础家具台面岩板的加工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其销量占岩板家具出货量的大头。不仅全友、顾家、欧派等品牌的家用家具会用到岩板,各种奶茶店、火锅店等商用餐台也开始大量使用岩板。此为渠道增量之一。

随着全屋定制的概念越发受到消费者追捧,预计2025年其市场规模可突破2700亿元。借助岩板优越的物理稳定性和可加工性,部分岩板企业与定制企业联合开发衣柜、橱柜、岛台、电视柜、酒柜、浴室柜等产品,分羹全屋定制。此为渠道增量之二。

近年来,围绕城市更新展开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然成为市政工程建设单位的主战场,为之配套的绿色低碳新材料需求高涨,岩板以石材更优替代品的身份走进各种大型市政工程。例如马可波罗凭借内外双弧的岩板热弯技术,拿下了大连梭鱼湾足球场项目,而索瓷集成岩板则依靠“金刚板”集成岩板技术成功中标佛山西站高铁站地下空间项目。此为渠道增量之三。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跨界融合,目前岩板还被广泛应用到热弯一体盆、安全门、电器面板、艺术壁画、屏风等领域,其应用范围的每一次拓宽,都在催化陶企的渠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革命四:战略升级

重新书写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建陶行的下半场,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马太效应凸显,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俗话说得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没有哪个陶企老板想当虾米,也没有哪个老板不想当大鱼。

这里说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基本每个稍微有点实力的品牌,都会说自己是一线品牌,哪怕自己离跻身所谓的“5+2”或“5+3”的头部阵营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销售体量并不是衡量一线品牌的唯一标准,具体情况这里不做赘述。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如果问建陶行业的第一品牌是谁?大家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东鹏、马可波罗;但如果问的是国产岩板第一品牌是谁?10个人里有9个会说是德利丰。

据说金牌企业的老板在2016年带队前往意大利学习,回来之后就开始谋划从瓷砖转向岩板的战略布局,并坚定地将德利丰家居定位为高端岩板品牌,这才有了如今足以与西班牙德赛斯、意大利拉米娜等进口岩板品牌比肩的影响力。

有着“行业隐形冠军”之称的新锦成集团,制造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位列前茅,但其旗下却没有一个单品牌能够进入头部阵营。无论是一开始的多品牌“题海战术”,还是后来通过收购引入兴辉、加西亚,其品牌化之路始终是任重道远。反观其进军岩板领域后成立的新岩素家居,不仅取得了品牌建设的重大成果,还在细分赛道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如果把做品牌这件事看成是游戏中的打怪升级,那么岩板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副本,一条战略升级的通道,不管你此前排名第几,都有机会重新书写行业竞争格局。

\\\\\\

现在再回头看,大家有没有感觉岩板如同一颗投入传统建陶行业的“变革之石”,表面上走的是一条从爆火到遇冷的起伏之路,私底下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陶企,其激起的涟漪更是扩散至生产、服务、渠道、品牌等全产业链。

以上便是《中国建陶行业十条典型战法⑧岩板革命》,我更愿意称它为“一场由品类迭代引发的自我革命”。

责任编辑:刘思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