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姓名:Yamil Renova
公司:Interceramic
设计师简介:国际著名建筑工程师,熟悉各类交易会、贸易展会展位设计与施工在墨西哥拥有多年公共机构建筑以及户外展厅建筑设计经验。现为Interceramic特派项目设计师,为VIP客户提供建筑设计服务。
“Yamil!”
初见的时候,Yamil指着自己报出名字,随即不带半点生分向我眨了眨右眼。“Interesting and Romantic”,这是Yamil和Saul给我的第一印象,而这种风趣浪漫在他们的设计观中更是无处不在。来自同一个国度,秉持相似的观念,作为一个组合,他们既在诠释设计无国界,又在展现与中国设计师截然不同的一面。
“难道墨西哥设计师都是如此自由浪漫?”我问。
“Yes!”他们异口同声。
少就是多
Yamil和Saul 屡次提到德国著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密斯·凡德罗(Van Der Rohe,Ludwig Mies)。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而在这种环境下密斯作为先行者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与装饰设计哲理,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在他的设计中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
兴许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加上对密斯的推崇,Yamil和Saul极其喜爱“少却多”的现代简约风格。他们认为好的作品除了实用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simple,good looking ,basic concept”,如果在满足简约、美观、传达基本理念这三个条件之后,设计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案例就堪称完美。
其实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少就是多”的含义,例如国画中最有意境的部分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那一大片空白之中。这句话从Yamil和Saul口中说出来时,不仅拥有密斯那种严谨与理性,还有近似东方人悠闲与怡然的浪漫,以及墨西哥式的自由。从ICC总部展厅设计中,正能看出这三者在他们身上的结合:用铝材构建出结构精巧独特、理性有序的外立面;内部装饰画、桌椅等软装、家具典雅、亲近;开放式的空间不像中国大部分陶瓷展厅般让人简单地沿着动线行走,反而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自由的空间变化。
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到极致,轻易俘获人们的理解与青睐;“多”不是拥挤而是蕴藏完美的内涵;就像Iphone,就像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师该有的“六感”
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文学艺术的创作、鉴赏讲究视听等各种官能不分界限地沟通,即通感。这些感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谁知道它们在室内设计的运用一应俱全?Yamil和Saul就带来了这种新奇的理念:室内设计师也该具备优秀的六感,视、听、触、嗅以及通感和敏感。不同的是,实现这些的载体主要是心而非感官。
首先,设计师要从整体构架到材料、色彩等细节将空间看透,并穿过这层表现看到经过各种设计之后它又会变得如何,才可能得到最佳方案。其次,室内设计很多时候带有商业性质,与协调客户需求、空间需求与设计师本身的理念,倾听就至关重要——听到客户的需求,听到空间的诉求,还要听到自己心中对不同空间的想法。再次,触碰到不同事物会有不同感觉,平和自然如树木、冰凉冷峻如钢铁、温润柔和如玉石,设计师要通过触觉进一步了解材料的特性,决定其适宜的空间。然后,性质的差异决定空间不同的气息。乡村充斥生命与土壤的味道,城市混合烟尘与香水的气息,设计师要在这纷繁中“嗅”出空间最适合的形态。最后,这所有以通感为纽带在设计师的心中融会贯通。
但是,要充分调动以上五个元素,还需对空间设计的敏感。面对一个空间,普通人也许除了视觉感受便无动于衷,设计师却可能会感受到它的感情和比例,这就是敏感,决定最佳方案的中枢。“Keep on working!”Saul认为时刻带着这样的敏感,99.9%的时候保持学习吸收的状态,在另外0.1%的时候,灵感会突然走来。“Just like magic.”
细节与速度差异的困扰
Yamil、Saul在中国生活的时日不短,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有所体会,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在中国上帝与魔鬼同在。但是不分国度,细节是大家都在强调的一点。像密斯坚持“细节就是上帝”一样,Saul也一直重复“The god is in detail”,只不过中西方设计师专注的细节又截然不同。例如,他们非常注重尺寸、色差、工艺等,力求预想与实体的差异为零,可中国设计师在这方面要求并不严格,反而重视风水等他们忽略不计的因素。这些区别其实说不上孰好孰坏,只能视为文化背景、人们意识形态及技术程度决定的差异。
让Yamil和Saul非常困扰的另一个差异是速度。在中国,从获取信息到构思再到施工,一切都发生地太快,他们没有时间充分沟通以了解业主、空间的需求,也没有时间作过多的想象与设计,于是作品会因为仓促而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
不过,他们来到中国原本就是为了体验本土文化,并带来新鲜血液。他们希望在这里看到传统与全球化元素的结合,看到就地取材却传达出世界理念的作品。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