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水泥、建陶、平板玻璃虽是建材行业的能耗大户,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又离不开水泥、瓷砖、玻璃,因此,我们需要淘汰的只是“落后产能”,不可能是全部的产能。对陶瓷行业而言,尽管目前正在佛山遭遇“一刀切”的做法,但行业中人依然无需担心陶瓷产业的生死存亡问题。而对粗暴而机械的“一刀切”的行政思维,佛山陶瓷选择了转移扩张,重新布局的迂回战略,受到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热忱欢迎。但是,到了环境容量大,节能减排压力小的欠发达地区是否就可以重复佛山产区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转移出去的企业必要谨慎思考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在欠发达地区搞陶瓷产业其能耗与环境的容量将会缓解企业节能减排投入方面的压力,但细读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这个方案,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老板们仔细掂量:一是方案表明国家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一票否决”制,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只有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如果节能减排工作也搞“一票否决”制,这等于是将该项工作纳入“基本国策”。这也就意味着各地在执行上不会“因地而异”,而是会“一视同仁”。这样,留给欠发达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施政“空间”也就很小。二是方案表明政府将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
对陶瓷行业来说,一旦国家规定获得资源开采权需要通过竞标并支付特许开采权费,同时资源使用者就要交纳资源税,这将导致整个行业上游成本压力剧增。三是方案中表明“十一五”期间1000家重点企业要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其中2007年节能2000万吨。陶瓷企业是耗煤大户,如果硬指标分解到各省市,处在产业集群中的陶瓷企业势必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佛山陶瓷企业水煤气项目全面遭禁表面看是安全因素,事实上与节能减排的诸多“硬指标”不无关联。而欠发达地区GDP总量不大,如果佛山陶企转移过分集中,该产区的单位GDP耗能能否过关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论来论去,在“高能耗、高污染”已成“过街老鼠”的今天,企业无论是留在原产地,还是转移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已是必然之举,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辑自:陶城报)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