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投资,要深刻把握中国的国情和机会。在危机中洞悉机会。前两日,在在中央巡视组进驻之际,黑龙江的中储粮仓库火烧连营,几乎全部存粮付之一炬,同时,大火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中储粮的仓库里,到底有多少粮食?事实上,不仅是中储粮的存量值得怀疑,就全国而言,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存量?一方面,有关部门宣称,中国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竟然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以及全球第二大大米和小麦进口国。偌大的中国,已经遍地荒芜。连续九年增产,值得怀疑。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缺粮之日不远,未来深藏忧患。在农村的现实是,种地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存。一个五口之家,大约可分三亩田,一亩水稻,化肥农药等花销,大约需500元,如果按照亩产700公斤,一亩地也挣不到1500元,三亩地,收入不过4500,再加每个人农业补贴大约100元,一家收入,不过5000而已,若有人读书,根本无法应付开支,如此,家里的青壮劳力,不得不出外打工。而这笔账,在农村家庭颇有代表。全球曾经的产粮大国逐步沦落为粮食进口国的历史,值得中国警醒。由于优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以及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农业出口大国,但是后来随着经济起飞,开始逐步漠视农业,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甚至很多农民因生活贫困而被迫自杀。印度也由以前的粮食“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在30年前,菲律宾是世界有名的粮食出口国,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追究其原因,在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中国,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数十年的剪刀差。在邓小平以后的时代,由于人身控制的逐步开放,国家对于农业的漠视没有得到改变,农业仍然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方兴未艾,迫使农民用脚投票,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已经成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地。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漠视农业,忽视农民的利益,其结果,就是农业的萎缩。当下大量良田抛荒,无人愿意务农,可谓未来时代隐忧,祸患即在未来10年左右爆发。作为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缺粮将造成颠覆性的社会动荡。全球第一大农业国是哪个国家?相信很多人会举目四顾,心下茫然。答案出人意料意料,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恰恰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美国每年的农业补贴,超过150亿美元,而美国农业人口只有2%,亦600万,不到中国农业人口的1%,能否完成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革,将是对中国的巨大考验。
反观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机会大概有两个。一是开放。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年后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开放还是头等重要的,因为长远的全球格局正在形成。开放带来什么?就是打通12亿发达国家人口和30亿发展中国家人口之间的现代化生活。发达国家是一个海平面,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另外一个海平面,这两个海平面差得非常大。中国开放以后,大量资金、技术、商业模式进入中国,改变了原有的经济体制状况和经济水平,然后中国又开始为发达国家做出口,这两者之间的势能现在已经缩小了。但从人均GDP来看,现在中国是5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大概是4万美元,还差八倍,所以可以释放的势能还是很大。虽然这两年外贸数据不理想,从30%的增长率变成不到10%,但是里面孕育着未来的变化。第二个是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空间资源重新配置。原先是农业文明,比较分散,现在的商业则更集聚。城市化就是要让经济相对集聚起来,这样分工程度才能提高,服务业才能发展。中国名义上的城镇化率是51%,而发达国家都是70%以上,所以城市化还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抓住未来十年的两大机会,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和平。未来十年,能否实现和平,这个至关重要。要想和平,就需要强大的国防,否则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对外紧张来摆脱对内的麻烦。第二个条件就是比较轻的税收。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既能维持税收以保国家的强大,又不滥用权力。第三,要有一个法制的环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