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进入今年一月份以来,笼罩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雾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交通,人们的出行、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而且,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实属罕见。据统计,今年的雾霾天是我国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的。全国有10余条主要高速公路关闭,毗邻北京的河北、天津以及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份的雾霾天气严重,许多城市重度污染,严重超标。全世界10个严重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
北京、河北等地,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些针对性临时措施,要求中小学生减少外出活动,鼓励人们出行带口罩,加强环境治理,减少公车出行、污染企业停产、拆迁建筑工程停止、整治拉运沙泥的车辆,等等。然而,大雾雾霾仍不散去,多地PM2.5指数严重超标。以北京为例,前些年,为了举办奥运会,采取了许多严厉措施,车辆限行,污染严重的首钢、化工厂等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使北京市的污染程度有很大的改善,城市环境一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近年来,首都北京的污染又很严重。主要是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达900万,每年新增40万),车辆的急剧增加,过度的尾气排放。北京的PM2.5已达900多,最高时1000,超出标准四倍。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最近说,“大气污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
“PM2.5”成为目前媒体热词。人们用PM2.5指数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该种颗粒的含量(浓度),这个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们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雾霾,与其说是一种天气自然现象,倒不如说是我们人为所致。我们正在自食其果。多年来GDP高速增长,过度的城镇人口膨胀,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的车辆增加,过度的拆迁建设,过度的废弃物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雾霾天气主要是环境污染所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等。
雾霾的形成,是各种污染因素叠加所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临时性措施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治标不治本”。故,应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计议,查找污染源头,采取严厉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制定长短期目标,分步实施,方能抓出成效。切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专家称,北京至少需要18-20年努力方可治理达标,达到国外先进国家水平。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现在出现这些情况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同步推进的,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治理环境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全社会各行各业需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造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陶瓷卫浴业抑或整个陶瓷业,也是污染比较大的行业,应有所作为,率先垂范,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在潮州调研时,缪斌秘书长透露,工信部已经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工业企业的PM2.5进行检测,未来不符合相关环保标准的企业将全部被关停。环保已经关系到企业甚至行业的存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是个严峻的挑战,各瓷区企业应高度重视。据悉,工信部强调将着力推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提高重点行业的准入门槛、提升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促进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同时,工信部还将抓紧制订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尤其发挥高能耗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超前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作用,严把项目能耗排放的准入关。
陶瓷企业必须严肃认真对待,通过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扎实做些基础性的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节能减排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示范和成熟先进技术的推广示范,加快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生产耗材少、耗能少、排放少、污染小的新型产品;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除尘装备。(文/同言)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