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社会奇缺的人才是“两头”,最稀缺的人才是“老板”。
中国一向以为社会培养“大学生”为主要的人才输出思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种“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思路一直延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却越来越需要创业者、产权者、经营者。因为,这些创业者、产权者、经营者所创建的微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板块。但中国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怎样去当老板”的课程和设计资源整合平台,让大学生去“主动创业”。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干的工作”。
相反的例子:从学生到亿万富翁,广东省家居建筑装饰材料商会的会长、尚高卫浴的董事长曹宇勇先生,就是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优秀学生,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和行业老板代表。
另一头,企业最缺的是“技术工人”,而不是文员和动手能力不强的高校毕业生。企业未来的成本关键在“人工”,而不是“材料”,“人工”将成为企业最大的竞争成本之一;谁拥有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也就在业内占有竞争的“优先话语权”。
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成为为社会提供“老板”的平台。参考例子:荷兰阿姆斯特丹高校的做法,学校与银行合作,5年制的本科学习,第一、二年在校,第三年银行贷款鼓励学生下企业干动手的活,第四年银行继续贷款鼓励学生创业,第五年毕业时已经有自己的小公司,银行贷款继续贷款支持(或工作室、小作坊)。据了解,广州的交通银行已经与暨南大学展开这方面的探讨。
校方需要企业家提供信息和机会,企业要向校方提出“定制人才”计划,共同创造出动手人才的培养标准系统;创造出创业者人才输出的标准模块;定制人才的生产车间。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