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1000多元一片的瓷砖居然也踩坑!谁偷走了瓷砖的品质?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5-10-31
阅读量:1312

“一千多元一片买的瓷砖,渗油渗污,半年下来表面就斑驳不堪,商家店大欺客,人家有高大上的法务团队,而我只有家里这一地的烦恼……”在某红书上,一位网友吐槽购买知名品牌某科、某果的瓷砖踩坑的笔记引发了广泛共鸣。

价格内卷愈演愈烈,瓷砖质量随之悄然下滑(这在建陶行业内部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虽然很多消费者或未充分了解或不愿接受)。但是,价格如此高的瓷砖为什么也难逃劣质的命运呢?

这让我们不得不追问:那个曾经将品质视为生命的建陶行业,究竟怎么了?

这并非一个可以用简单因果解释的问题,中陶君更愿意将瓷砖质量的下滑形容为多方主体在现实压力下共同参与的一“灰色合谋”。

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构成了瓷砖质量下滑最根本的底层逻辑。

过去几十年,建陶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生产线纷纷上马,产能迅速膨胀。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大幅下行和宏观经济的持续波动,瓷砖需求端明显萎缩。蛋糕在变小,分食者却未见减少,激烈的价格战便成了最直接的生存法则。

为了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很多陶企和经销商不得不祭出“降价”这一杀手锏。只不过价格的下降并非凭空而来,必然伴随着成本的严控。于是,一些厂家开始在原料、工艺、烧成时间等关乎瓷砖品质的生产环节做减法:原本使用的优质原材料被更廉价的替代,严谨的生产流程被简化,本该充足的烧制时间被压缩。这一切的“优化”,最终都以牺牲产品的长期稳定性和物理性能为代价。

当然,将瓷砖质量下滑的板子全部打在生产企业身上也失之公允。

我们必须看到,现行的国标《陶瓷砖》(GB/T 4100-2015)作为瓷砖质量的最低门槛,保证了瓷砖“能用”,但远未承诺“好用”或“耐用”。许多瓷砖的潜在缺陷,如长期的耐磨度、抗污性、釉面稳定性等,在工厂的短暂检验中难以完全暴露,往往要到铺贴使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会显现。而消费者面临的却是鉴定难、举证难、维权更难的困境。

模糊的责任界定和高昂的维权成本,无形中为一些劣质瓷砖发放了“免死金牌”,使得部分陶企抱有侥幸心理。

更为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建陶行业对于“初心”的集体遗忘与妥协。

对于许多陶企而言,在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当下,长期主义让位于短期利益。曾经对技术、对品质、对品牌美誉度的执着,在报表和现金流的压力下逐渐褪色。

这种妥协同样蔓延到了终端。作为连接厂家与消费者桥梁的经销商,本应是品质的守门人;但在终端市场一片红海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的多数也被卷入了无休止的价格战中。推销的重心从讲解产品工艺、设计美学和长期价值,被迫转向如何提供更低的价格和虚假的承诺。当经销商不再为品质代言和筛选,而是沦为价格竞争的传声筒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便愈发明显。

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会催生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对瓷砖质量下滑同样负有责任。

近年来,普遍的消费降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装修这项重大开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价格作为决策的首要甚至唯一因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两外观相似的瓷砖背后原料、工艺的巨大差异。

当便宜成为最大的竞争力,当比价成为普遍行为,消费者其实也在用自己的选择亲手压缩好瓷砖的生存空间。这并非指责消费者,而是在陈述一个残酷的市场规律:个不尊重品质、只追逐低价的市场,最终很难孕育出坚持高品质的参与者。

那位花费以上千元/片的高价仍买到劣质瓷砖的消费者,遭遇的正是这种扭曲市场生态下的极端情况——即便你愿意为品质支付溢价,整个体系可能也已经无法稳定地为你提供与之匹配的产品。

因此,当我们抱怨瓷砖质量越来越差时,这背后是一场由产能过剩、标准局限、企业妥协与消费降级共同导演的复杂悲剧。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错,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失灵。破局之道,或许同样需要系统性的努力。

值得期待的是,建陶行业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将于2025年12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消费品质量分级 陶瓷砖》(GB/T 45817-2025),建立了将瓷砖按照质量分为AAAAA(对标国际领先)、AAAA(对标国际先进)、AAA(国内领先)三个等级的精细分级体系,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正面看,新国标的核心价值是建立了一套清晰的“质量语言体系”它用可量化的指标定义了高品质,有助于推动市场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但我们也要警惕实施后可能出现的挑战

一是要避免认证泛化和宣传失真。一些陶企可能将单品5A认证夸大为全系产品5A认证,导致高品质标识从“质量标杆”滑向“营销标配”,反而削弱新国标指导意义,甚至衍生新的行业乱象。

二是要防止“唯5A级论”的片面认知。健康的行业生态需要分层级的产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等级的产品同样对应着明确的质量梯度和特定的消费群体。企业的核心是健康盈利,应基于自身定位进行战略性分级布局,而非盲目追逐最高等级。

对于陶企和经销商而言,在无尽的成本削减之外,是否还能找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是否能在细分领域,通过无可挑剔的品质、独特的设计和极致的服务,重新赢得那些真正看重价值的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预算之内,是否可能稍微调整决策的权重,将耐用性、长期维护成本和综合价值纳入考量,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价格标签?

瓷砖,作为家庭装修中几乎不可更换的底色,其品质关乎数十年居住的安宁与美感。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既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也是建陶行业走向的投票者。唯有当生产者重拾匠心、销售者坚守底线、消费者理性抉择,才能打破这场“灰色合谋”,让那片理应承载岁月与生活的瓷砖,回归其坚固、美观与恒久的本质。

责任编辑:刘思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