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呼唤大师

来源:《创新陶业》 2012-09-16
阅读量:1103

    今年教师节,注定不平静。昨天,岳南在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上咆哮“这个日子是谁定的,谁有权力定这个东西,为什么定在今天,是不是当初定的人脑子浸水了,为什么不定在昨天或者明天”。教师节本该是神圣的节日,可是由于九月十日中的九与“臭老九”中的九同字,无疑戳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伤疤。元朝将教师排第九名,夹在妓女和乞丐之间,文革期间,老九前加的一个“臭”字又把老师这个名词变成了“牛鬼蛇神”。尽管自1985年颁布的教师节已经让全国教师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反映了政府重视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不过由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投入上,体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造成包括钱学森、朱清时等科学家教育家的质疑“中国教育为什么长期培养不出大师”?对于大师的培养,岳南的看法是“没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别说是大师了,就连小师也培养不出来的”。

    对于建筑陶瓷产业来讲,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处于一种恶性的竞争状态,有识之士就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建筑陶瓷的明天”的论断。可是创新谁来做?尤其是能显著推进产业变革的创新谁来做?我们呼吁建筑陶瓷创新大师!呼吁建立培养大师的氛围和土壤!

    营造创新氛围

    建筑陶瓷产业需要大师,所谓建陶大师就是指在建筑陶瓷创新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建筑陶瓷产业的提升需要变革,需要创新产品和创新工业设计,更需要创新大师和培育创新大师的氛围。
建筑陶瓷创新氛围需要国家从规划、政策、法规、财税和管理机制方面打造,也需要各级政府的教育、科技、工信、财政、税务、人事、知识产权、质检、法院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铸就。但是不得不讲的是,创新主体往往是企业本体的自我创新,没有来自企业,来自企业核心领导层的创新理念共识,创新就不可能引爆。

    创新往往是创新精神付诸实践的结果,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来讲是基于企业核心价值和企业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氛围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的关键。

    昨日,国务院下发国发【2012】4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这一与国发【2011】5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通知》遥相呼应。从企业技术创新到企业技术改造,国发【2011】51号文件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支持政策和引导创新人才聚集四方面下发了具体的政策保障;国发【2012】44号文件从国家层面上提供了包括规划、财政、税收、融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和国家政策资源氛围。也就是说从创新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从国家层面上讲,已经具备了政策氛围。

    自2010年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已经有2批次,194所高校纳入培养计划,其中今年公布的第二批有包括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纳入培养计划。不久的将来,建筑陶瓷创新大师也许比比皆是了,但是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实施怎么样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也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关键。

    呼唤创新大师

    建筑陶瓷走到今天,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坚持。可是放眼产业,有多少值得赞美的创新产品,有几个创新大师让人念念不忘,更有多少创新企业让人值得尊敬。在陶瓷创新专利中,包括纠葛最严重的数量最多的微晶玻璃复合板专利和洞石专利,几乎看不到多少大师抑或小师的名字,当真正的创新者潜水时,发明人和知识产权所有者都成了老板或者企业时,创新者的激情也就潜水了,没有获得尊重的创新,创新也不会尊重你。

    我们天天呼唤创新大师,其实大师就在你身边,大师不是产业圣殿里的贡品,而是生活在鲜活创新氛围中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也就是说创新氛围是广阔的大海,大师就是在海里游泳,技术最好品德最佳,最先游到彼岸的胜利者。

    在创新领域,永远都有一些剽窃大师和伪大师,这些所谓的大师,不仅招摇撞骗危害社会,而且违章驾驶,给真正大师的出现,设置了障碍。我们呼唤大师的同时,也要呼吁健全创新机制、严厉打击剽窃大师和伪大师。

    建筑陶瓷产业由于创新力不足、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而出现了困难,如何从战略上改变产业发展问题,需要大批创新大师,也需要创新精神领袖。因为一个产业创新大军,需要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创新大师,创新精神是一个产业创新大军的旗手。

责任编辑:杨素环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