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时兴的产品”与“前行的道路”

来源:《创新陶业》 2012-08-12
阅读量:1417

    昨晚读完尹虹老师《夹江之行的回忆》,整篇都似一篇优美的散文,可读至稿末,博士笔锋回转抖落出一丝遗憾———“自身特色的红坯产品,日渐减少,何时才能再度兴起,在发展中提升、推广;夹江瓷砖从煤烧发展到天然气烧,不要再回头,哪怕是转为“煤制气”烧也不可取,清洁能源一定是建筑陶瓷持续发展的方向”。红坯再兴、清洁前行,“兴”与“行”,都是一条曲折盘桓、勇往向前的路。在产业提升的关键时期,建筑陶瓷兴什么样的产品?行什么样的路?都至关重要,它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之道。
    兴什么样的产品?
    在建筑陶瓷产业,不知从何时起,无论老板还是销售人员,总希望以一品而定江山,对开发人员总既爱又恨,爱其滔滔不绝的创新产品,又恨没有扭转乾坤的产品。到底什么样的产品能“兴风作浪”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压机就是印钞机,窑炉就是炼金炉,建筑陶瓷进入中国就像鞋进入赤脚国度,什么样的鞋都是好鞋,尽管不一定合脚。可如今,半年产量已达42.3亿平方,出口受挫,内销巨坚———满街都是鞋,可满街都找不到合脚的。消费心理如此,制造者更摸不着头脑,中国建筑陶瓷实在堪忧。
    有人说了,买不到合脚的鞋子,我宁愿赤脚,这句话也许就感动了一些设计师。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9日报道,瑞士光脚公司(Swiss Barefoot Compa-ny)最近研制出一种能当鞋穿的袜子,声称这种袜子穿上去感觉和光着脚一样。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了,人们对一个产业抑或一个企业认可心理发生变化了。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对建筑陶瓷产品单一的装潢需求、视觉需求,他们渴求个性设计、渴求环境舒适度、渴求产品赋予一定的健康功能。
    陶瓷砖走过了几个时代,仿石时代、仿玉时代、仿木时代、数码时代。这一代一代的陶瓷砖产品如岁月河流中的沙石,随着岁月的沉浮而流失。有几个能让人纠结不断的,又有几个能成为岁月的淘金石,再被翻腾出来?没有个性的产品就得死去,不能满足人性需求的产品也必然死去。留下的产品必然是具备和谐人性、和谐环境、和谐建筑的绿色建筑陶瓷产品。
    行什么样的路?
    6月份以来,建筑陶瓷产业似乎颇有几分凉意,不但市场冷清得出奇,在佛山安营扎寨的陶瓷企业也不乏撤退的,6月25日建陶业唯一上市企业上海斯米克裁员危机更似一场台风。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盛夏间的这么一股产业凉意总让人惊惧,难道产业洗牌开始了吗?难道产业真的处于生死存亡的产业提升危机关头吗?
    8月3日,工信部通报《2012年上半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情况显示“陶瓷砖产量42.3亿平米、同比增长1.5%,增速大幅回落”、“陶瓷制品业大宗产品滞销率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企业库存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3%”、“轻质建筑材料、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50%”、“大宗产品价格走低,行业效益下滑”……
    工信部通报用“严峻”来研判目前的产业形势,并提出了四点针对性的措施“一是严格控制总量,建立完善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扩大淘汰落后产能品种范围,优化产能结构,提高陶瓷制造业生产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大绿色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等新产品以及窑炉脱硫脱硝除尘、余热综合利用、协同处置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研究制定鼓励环保建材、节水洁具等绿色消费政策,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扩大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的内需。四是加强运行监测和信息引导,积极鼓励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行业经济平稳增长”。
    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一段时间已经制定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多种手段,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内需也有优劣之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无疑应是最优内需和最优先拉动的内需。随着绿色建筑的全面铺开,包括新型建筑陶瓷材料及制品在内的绿色建材将面临着另一个春天。
走创新机制之下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也许对陶瓷企业来讲是一个充满纠葛的十字路口,不过对大多数陶瓷企业来讲别无选择,有选择的只是创新方式和创新产品的差异化。 (韩复兴)

责任编辑:林飞雄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