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昨天上午,到广州参加由省物价局举办的全省价格监测与提升价格话语权工作业务培训班。参加会议的有全省价格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各地的价格采录人员,以及价格分析员。作为一名首批获聘的陶瓷行业价格分析员,笔者听完上午的几堂课,依然对即将展开的工作一片茫然。
这茫然首先来自本月早些时候同样由省物价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学的教授就对价格话语权的提法表示疑议。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价格话语权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取中立地位,不宜介入相关工作,否则有失公允;另一方面,几位专家对将价格话语权与反倾销联系起来的提法也表示担心。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反倾销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为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通过干预经济活动以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而在应对反倾销诉讼的过程中,涉案企业更是要尽量淡化政府的影响。
在计划体制时期,物价局的权力很大,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具有价格管制的职能,可以对价格设限。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内,物价局的主要职能变为价格监测、分析。其所得的数据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现在物价局除了做日常的价格监测、分析工作,还试图通过打造特定行业的价格指数信息平台,来提升产业集群的价格话语权。这种愿望当然是美好的。但显然,最大的问题是通过价格指数信息平台就能提升价格话语权吗?价格话语权确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坚挺,反之则议价能力疲软。但从企业角度看,价格话语权也是由自身产品竞争力决定的。产品性价比高、品牌附加值高,价格在市场的话语权就高,反之就称不上有话语权。
可见,价格指数信息平台与区域产品价格话语权本质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价格话语权来自企业、产业集群自身的竞争力。价格指数作为一种信息其作用在于引导消费和生产。而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可能有精力直接采录主要产业的价格数据。而依托市场主体来完成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又缺乏明显的动力机制。由于价格信息内含丰富的成本信息,大多数企业并不希望公开这些信息。由于通过价格信息可以准确地测出企业的销售额,而销售额与纳税等关联,这使得企业在提供数据时会非常谨慎。而企业的审慎态度最终会影响到价格原始数据的真实性。
广东省是第一经济大省,价格监测工作也在全国名列前矛。而去年开始的广东价格指数编制、发布工作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另一种“广东经验”。当年11月18日,广东塑料、华强北电子、西樵轻纺、佛山陶瓷等六种价格指数成功登陆央视。由于央视巨大的广告效应,深圳华强北电子商务网站的流量增加了5倍。西樵轻纺月销量则增加了10几个百分点。以上“业绩”也许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价格指数登陆央视对区域品牌和企业的推广效应还是明显的。或许正因为如此,广东省物价局要花大力气来建区域内主导或特色产业的价格指数平台———尽管政府打造价格指数平台的法律基础并不怎么充分。广东重视价格指数工作还有一个充分的原因,即促进产业升级。价格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价格竞争力内含产品力、营销力、品牌力。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升这三种“力”。
今年8月28日,广东价格指数平台英文网站开通。11月17日,省物价局与发改委领导一起到央视参加纪念广东价格指数登陆央视一周年座谈会。加上最近接连举行的座谈会和业务培训,意味着广东省价格指数平台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继续领先全国,也有可能会做出一个“中国特色”的东西来。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