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墙地砖生产制程的质量控制(2)
来源:陶城报
2006-08-15
阅读量:5055
2.6 过筛除铁工序的质量控制
泥浆与釉浆的过筛除铁不同的工厂采用的设备不尽相同,但控制的项目基本相同。对过筛工序主要是控制筛网的清洗,经常检查筛网是否有破损和有无堵网现象。而对除铁工序主要是控制进入除铁器泥浆的流速,并定时清洗除铁元件。具体可参阅除铁器、振动筛制造厂有关使用说明书及本厂订立的操作规程。
2.7 喷雾干燥工序的质量控制
喷雾干燥工序主要控制的项目有塔的进风温度,尾气排出温度,泥浆泵的压力,粉料的颗粒度和含水率。而这些检测项目的控制标准根据产品的品种不同,压制的设备不同,各厂不尽一致,与喷雾干燥设备也有关联,检测的仪器为安装在机上的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和实验室的套筛,水份检测仪等。
2.8 生坯成型及干燥工序的质量控制
生坯成型及干燥是关键性工序之一,其主要的控制项目有:
2.8.1 粉料的含水率
这是为了抽查经过三天以上的存放喷雾干燥料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及在料仓中陈腐的情况。
2.8.2 压机成型的压制次数,不同规格及厚度的产品压制次数应该是不一样的。
2.8.3 成型的压力,根据不同规格和厚度的产品压制的压力也是不一样的。
2.8.4 模温。
2.8.5 生坯的重量。
2.8.6 出坯的尺寸:长度宽度、厚度。
2.8.7 干燥室各测温点的温度及最高温度。
2.8.8 出坯时的坯面温度。
2.8.9 生坯的致密度。
2.8.10 干坯的致密度。
2.8.11 生坯的强度。
2.8.12 干坯的强度。
2.8.13 干坯的含水率。
2.8.14 干坯的外观缺陷。
以上项目的检测仪器有些已装在设备上有些是专门的专测仪器,可参考附表的说明
2.9 施釉及装饰工序
施釉工序主要控制的项目是釉的比重、粘度、单砖施釉的重量和施釉装饰后釉面的外观。装饰工艺根据不同的花色采用不同的色料及印油,印油控制项目 是印油的比重、粘度,但对具体花色品种参数不尽一样。
检测釉浆的比重,目前一般都采用比重瓶:而现场测量粘度一般都采用流速杯,也有的工厂采用扭力粘度计:而测量单砖施釉的重,有些工厂专门有一块与产品规格同尺寸的盘子,测量前已予知它的单重,让它与砖坯同样的速度通过施釉设备,然后马上就可称出盘子增加的重量即为施釉的重量。
不同规格和品种产品釉浆的比重、粘度、施釉量不一样,各厂都根据每一种规格和品种的产品订有施釉标准。在下一次做同样产品时,可以参考。但由于色料、釉料的供应厂家不同,有时也得重新做过试验并做一些参数的调整。
2.10 烧成工序
烧成工序亦是关键性工序,该工序要控制的主要项目有:
2.10.1 烧成曲线:包括各测温点的温度,及坯的上下温度装在窑炉上。测量的热电偶和热电阻均己
2.10.2 成品尺寸:一般的工厂都采用微调辊上、下的烧成温度来保证产品的尺寸和平整度,因此作为窑炉操作工要经常用游标卡尺测量出窑产品的尺寸。有时也用专用的平整度测定仪测定产品的平整度。
2.10.3 坯体的入窑水分:测定的仪器及设备主要有电子称干燥箱等。
2.10.4 窑的运转周期:这些窑炉要通过调整各段的转速来达到一定的周期调节,而有些辊道窑可通过电脑设定周期,而电脑系统会自动控制和调节各传动段的电机转速。
2.11成品选别工序
成品选别工序主要任务是根据产品外观上有没有缺陷和缺陷大小对出窑的产品进行分选和定级。产品的外观的缺陷主要有:
2.11.1 裂缝缺陷类:坯裂、釉裂、缺角、缺边、背裂、夹层等;
2.11.2 釉面缺陷类:落脏、黑绿点、针孔、凹坑、釉脏、色彩不匀泽度不一致、釉面划痕等;
2.11.3 色差类:同一片小色差, 片与片之间的色差;花纹不匀、光 2.11.4 变形类:包括凡肉眼能看出来的且超过标准的凹翘、凸翘、翘角等。这些项目的检选各企业都有根据市场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国标、行标的相应规定,订有执行标准或企业标准,除成品检验经常抽检外,一般都由检选工人来掌握。
2.12 包装工序
主要是控制包装材料的质量,包括纸箱、胶带、打包带都要有验收标准,同时要控制包装工序的操作,防止粗制滥包。
2.13 成品的检验工序
成品检验是出厂最后一个质量控制工序,有的工厂称为最终质量控制FQC。主要标准为各企业在国标的基础上制订的企标或执标,其主要的检测项目和常用的仪器、设备如下:
2.13.1 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抽验,一般采用GB/T3810.1-1999的抽样方法,进行逐片尺寸
检验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看超标的百分比是否超过规定。常用的设备是游标卡等。
2.13.2 产品的表面质量:同样是按GB/T3810.1—1999的方法抽样,按GB/T3810.2-1999
的方法和规定在色度为6000-6500K的荧光灯下,对抽样的样品逐一进行质量检验,最后报告的无缺陷产品的百分数。
2.13.3 产品的变形:按GB/T3810.9的方法用专用的边直度、直角度、平整度综合测定仪 分别测定边直度、直角度、平整度,按标准判定是否合格。
2.13.4 产品的吸水率:按GB/T3810.3—1999的方法测定产品的吸水率,看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2.13.5 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可按GB/T3810.4的方法测定,并按企业标准的规定判定是否合格。
2.13.6 抗热震性试验:可按GB/T3810.9的方法测定,在145±5℃的烘箱与15±5℃的状 态下循环10次,查看有无裂纹。有些工厂将烘箱温度提高到180℃,循环5次。
根据查裂情况最后判定这项指标是否合格。这样可减少循环次数。
2.13.7 有釉砖抗冻裂试验:可按GB/T3810.11的方法测定,在0.5Mpa的蒸压釜内按规定
方法试验,然后用亚甲基兰试剂查裂。但有的工厂采用0.8Mpa的蒸压釜,甚至用1.0Mpa的蒸压釜,在水中浸泡1小时,循环3—5次,比国标规定严格了许多。
2.13.8 抗冻性的试验:按GB/T3810.12的方法测定,在—5℃—+5℃100次不裂为合格。由 于这种检验时间太长,因此有些工厂采用-20℃—5℃循环20次查裂的办法。
其他国标规定需要检验的项目及标准如下:
2.13.9抗冲击性:GB/T3810.5—1999
2.13.10无釉砖耐磨深度测定:
GB/T3810.6—1999
2.13.11有釉砖表面耐磨性测定:
GB/T3810.7-1999
2.13.12线性热膨胀的测定:
GB/T3810.8-1999
2.13.13湿膨胀测定:GB/T3810.10-1999
2.13.14耐化学腐蚀性测定:
GB/T3810.13—1999
2.13.15耐污染性的测定:
GB/T3810.14—1999
`2.13.16有釉砖铅和镉溶出量的测定:
GB/T3810.15-1999
2.13.17小色差的测定:
GB/T3810.16—1999
2.13.18镜向光泽度的测定:
GB/T13891-1992
由于受试验仪器的限制9—18项检测各厂可以自测,也有的取样到省市或全国质量检测中心进行试验。
3、制程质量控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制程质量控制方案的制订是一个全厂性的工作,它是执行IS09000标准重要部分,具体可归口落实到品质保证部门负责,但必须有工艺部、各车间、工段的参加和支持,提供各项数据,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
制订和修改制程控制方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原因是因为每一种产品的控制方案中不仅参数不同,有的时候,要求控制项目也不相同,因此每上一种新产品,品保部门就必须组织人员,编制一套完整的工艺方案。另外,对于老产品来说,通过生产实践,随着原料、设备的某种变化有时对原有的制程控制方案要作局部修改,包括控制参数和项目都有有可能进行局部的修改。(未完待续)
汪良贤
责任编辑:白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