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近几年,新媒体社交平台越来越受欢迎并被数亿人广泛使用,社会已经进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很多人喜欢拍视频分享生活、行业知识,成为社交平台上小有影响力的博主、大V。
装修行业也有这样一批以分享装修知识、避坑指南内容为主的博主,然而,部分装修/避坑博主在分享选购瓷砖的相关知识时却经常脱离事实、凭空臆想、以偏概全,传播了许多错误的瓷砖知识误导和带偏消费者,甚至有意激起瓷砖商家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得瓷砖市场的消费关系愈发紧张。
部分装修/避坑博主的口中到底传播了哪些关于瓷砖行业的谣言?今天,中陶君就展开说说,破除陶瓷人这些年所蒙受的“冤屈”。
谣言一:
瓷砖底坯过白/没有3C认证都会辐射超标。
从原材料角度来看:瓷砖是由黏土、石英、长石等自然物质烧制而成,这些自然形成的物质中包含各种金属成分,经过除铁等工序后,坯体可能会更白净。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瓷砖坯体的白度与辐射并不挂钩。
从增白工艺角度来看:早些年,部分厂商为使白砖更白,会在砖胚制作中添加硅酸锆,硅酸锆生产提炼过程中会夹杂微量放射性元素,不过只有大量添加才可能辐射超标。目前硅酸锆成本较高,所以企业很少使用硅酸锆增白,更多采用滑石粉、白泥、多次除铁等方式提升砖胚白度,这些方法一般不会导致辐射超标。
谣言二:
地砖厚度不能低于10mm,减薄就是偷工减料、质量差。
瓷砖绝不是越厚越好,瓷砖的质量跟厚度也没有直接关系。评判瓷砖质量不能看厚度,而要看生产标准和技术要求。厚度不是决定瓷砖质量的因素,合适就好。而且,为迎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要求,这几年建陶行业一直在推行“瓷砖减薄”。
注意!瓷砖减薄≠偷工减料。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陶企想要实现瓷砖减薄,而同时要做到品质不降甚至提升,涉及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优化工艺流程、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等,这需要投入较高的改造升级成本。因此,在很多时候,薄瓷砖对生产技术的要求比厚瓷砖还更高,品质更好。
谣言三:
瓷砖一定要佛山生产的/要买广东砖认准底标“广东制造 假一赔十”。
瓷砖质量的好坏、高低与产地没有关系,核心在于品牌生产标准和质量管控。例如头部品牌无论在广东还是其他产区的生产基地,都严格执行统一的原材料采购标准、生产流程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确保产品品质如一。
同时,随着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其他产区的陶企也能够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例如,江西、广西、四川等产区的陶企通过引进广东产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与广东产区的瓷砖质量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不同产地的瓷砖市场定位和流行品类存在差异。南方市场注重高端、品牌、个性化与艺术感,北方市场更强调性价比、实用性与耐用性。这使得不同产地的瓷砖在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方面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以产地来评判瓷砖质量的好坏。
谣言四:
瓷砖要选附录G,选附录H用久了就有鱼腥味。
“瓷砖”分很多种,依据吸水率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瓷质砖(吸水率E≤0.5%)、炻瓷质(0.5%≤E≤3%)、细炻质(3%≤E≤6%)、炻质砖(6%≤E≤10%)、陶质砖(E>10%)。
一般来说,装修我们都建议地砖买附录G,墙砖可以买附录G也可以买附录H。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吸水率越低,质量越好,适用范围越广,同时越耐用、使用寿命更长。附录G瓷砖吸水率更低,适用于对瓷砖质量要求更高的地面。但附录H瓷砖也属于低吸水率瓷砖,墙面足够使用,用做地砖也完全可以,只是使用寿命没那么长,预算紧张的可以选。
至于附录H瓷砖有鱼腥味的问题,按照行业十几年的瓷砖应用经验来说是不会的,家里异味不只是瓷砖吸水率问题那么简单。
谣言五:
瓷砖一定要3C认证,没有3C认证的不能用。
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吸水率≤0.5%的瓷砖必须通过3C认证,附录G与3C认证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商家提供了附录G的瓷砖,但是没有3C认证,这是不合规的。
一般来说,只有附录G的瓷砖才需要通过3C认证,那么其他非附录G也就是吸水率高于0.5%的瓷砖都不需要进行3C认证,例如附录H等等。
装修是有多少预算做多少事,有预算建议买3C认证也就是附录G,结实耐用。其实附录G只是好瓷砖的入门标准,有很多大品牌生产的高档瓷砖内控标准更高,附录A、双零吸水率等等。没有那么高预算的买附录H没有3C认证的瓷砖也完全可以,别被这些标准给束缚了。
谣言六:
瓷砖水波纹、R角、辊棒印都是质量问题。
水波纹、R角、辊棒印都属于抛釉砖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工艺瑕疵和技术缺陷,这种瑕疵问题在行业价格越来越内卷的当下,以及越来越挑剔理性的消费观念下被无限放大,变成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质量问题”。毕竟,如果不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视频,哪个业主会带着放大镜去研究瓷砖?
瓷砖R角、水波纹以及辊棒印成因复杂,在现有的陶瓷生产工艺体系里无法完全杜绝,只能通过某些工艺以及企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检系统去减弱、减少。相应的,要想做到缺陷效果极少而同时优品率较高,需要一定的生产成本支撑,那么产品的单价不会低,陶企推入市场时大部分都会定位为高端产品。
尽管很多人无法接受水波纹、辊棒印和R角的现象,但这些问题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都不属于质量问题。这并不是替瓷砖商家推卸责任,而是整个行业的现状就是这样。消费者唯有在价格和品质之间做出取舍,平衡好自己的装修心态。
谣言七:
买瓷砖一定要看检测报告,只有垃圾砖才没有检测报告。
许多消费者受网上装修博主的“科普”影响,不仅要求看其购买产品系列的检测报告,还要逐个逐个参数对比分析,实在“疯狂”至极。然而,真相却是——
瓷砖厂家并不是每一批次都需要送检,基本是一个规格选某个系列送去做检测,检验中心出具的报告只要是同一规格的产品都能使用。在生产工艺没调整的情况下,厂家不会年年都送检,产品检测报告1~3年内都能使用。因此,厂商基本很难提供消费者想买的那款瓷砖的检测报告。
另外,为了迎合消费者买瓷砖要看检测报告的心理,有些小厂商动了“歪心思”,有可能会伪造检测报告,数据并不可信。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正规品牌厂商尤其是知名品牌基本不会出现伪造检测报告的情况,因为对大企业来说造假的代价太大。大品牌产品丰富,品控优良,市场口碑好,其终端瓷砖门店的经销商一般不会也不需要提供检测报告,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质疑。
检测报告作为选购瓷砖的参考依据,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消费者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
谣言八:
买瓷砖包加工、包配送、包上楼。
很多装修博主一上来就教消费者要求瓷砖商家包加工、包配送、包上楼,签订“零水波纹零R角”“广东产地”等质量承诺,否则就退货赔款,甚至还有担心铺贴后出问题的要求铺贴入住以后再付尾款的,简直闻所未闻。
在购买瓷砖时,商家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售后服务理应由买卖双方一同商定,装修博主发一个自以为是的视频,就让消费者都以为并要求所有瓷砖门店、商家都该给消费者提供设计、加工、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没有这样的道理。
谣言九:
瓷砖坯体偏红不能买。
瓷砖底坯颜色与瓷砖的生产原料及工艺有关。首先原料产地不同,会影响砖坯白度。曾有业内人士总结,广东砖偏白、江西和夹江砖偏红、河北和山东砖偏黑,这是不同地区的土壤形成的瓷砖底坯颜色差异。其次,瓷砖烧制前需要除杂,除杂工序越细致,烧制后瓷砖坯体会越白。有部分厂家因为设备、工艺等原因,在原料除杂的过程中不彻底,导致瓷砖坯体呈现出灰、黑、黄等颜色。
但是,单纯以瓷砖底坯颜色来判断瓷砖的质量、能不能选过于片面,而且还会误导消费者,带偏整个市场的质量标准和购买观念。
实际上,有些陶企在平衡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不会添加硅酸锆、滑石粉等增白剂提升瓷砖白度,但只要是依照严格的生产执行标准生产出的符合国标的产品,虽然坯体看起来偏红、“卖相”差了点,但一样是合格耐用的产品。
///////
网上许多装修/避坑博主本身就是个外行人,对瓷砖行业一知半解就敢教消费者选瓷砖,还经常站在为消费者考虑的角度,提出许多不符合实际应用和市场行情的观点、测评方式,制造焦虑、博人眼球。
偏偏很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奉为教条,对瓷砖商家要求越来越苛刻,价格要最低、质量要最好、服务要齐全……让很多陶瓷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卖砖了。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