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青花瓷器的起源与特点(一)

来源:国瓷 2006-11-03
阅读量:2544
      元大都是元代的首都,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为我国当时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文物考古部门为弄清它的布局和内含,自1964年以来,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并以陶瓷器为最多,其中有河北省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和定窑白瓷,河南省的钧窑瓷,山西省的霍县窑白瓷,浙江省的龙泉窑和哥窑青瓷,江西省景德镇的青白瓷和青花瓷及北京地区各窑烧制的粗白瓷、钧釉瓷、琉璃和各种缸胎器等,但出土时多已破碎,很多是修复后才恢复原貌的。  

      现仅就其中的青花瓷器作一论述:青花瓷器在元代景德镇由于多使用进口氧化钴作颜料,造价昂贵,烧造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故产量较少,保留下来的不多,就全国来说目前也仅有数百件,所以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青花瓷器只有十六件,其中有碗、盘、高足杯、盏托、壶、觚和罐等。现选择几件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青花碗,高9厘米、口径18厘米,碗的外部画缠枝莲花,下画莲瓣纹,中间以两道线纹相隔,器口内饰缠枝花卉,碗心饰三爪戏珠团龙。青花蓝色深浓,有的有黑色斑点,浓处成堆,似铁锈斑,抚摸之有凸凹不平之感,与明初永、宣时所用苏泥勃青料的呈色非常相似,证明我国元代即开始在青花瓷器上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之说法是可信的。这种青花瓷器不论在胎釉的烧造或饰纹技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从胎质、釉色和饰纹等方面看,与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相比,在时间上应该更早一些。  

    2、葵花口青花盘:高1.6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13.5厘米、碗口外折呈八瓣葵花形,胎质细白、很薄,厚仅1.5毫米,盘心以松竹梅作图案,青花色泽青淡,从目前景德镇出土的情况看,这种造型的青龙器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还在烧造。  

    3、青花觚,高14.8厘米,口径7.7厘米,造型仿古铜器,口沿内饰卷草纹,颈部四面饰蕉叶纹,腹部四面出戟,各戟间填以菊花,器腹下部饰莲瓣纹,白砂底,釉色光润,制作精致,给人以美感。  

    4、青花高足杯,高8.5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下敛,足呈喇叭形,口外沿绘弦纹两道,中填两组菊花,胎质细薄,仅1.5毫米,青花色泽淡雅与一般呈色不同。  

    5、青花梨形壶,高10.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4.8厘米,器身饰莲花,流及曲柄均以青花为饰,造型美观,纹饰粗放,是一件民窑制品。  

    6、青花盏托一对,造型纹饰相同,盏通高9厘米、口径10厘米,盏内上饰缠枝草一周,盏心饰缠枝石榴花两朵,盏托径12厘米,托内饰缠枝石榴花四朵,外部画宝相花一周,高圈足,上画蕉叶纹。  

    7、青花扁壶,高18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5X8.3厘米,底足在砂胎上施了一层很薄的护胎釉,看上去很象现在人上了一层涂料,实际上出土时就是这样,这种情况在同时代青花器中是很少见的,它是一件稀有的珍贵品,聪明的设计师把昂起的凤头作为凤咀,壶把上卷作为凤尾,以钴为着色剂的蓝彩绘出凤身,把凤的头尾结合起来,施加彩绘成为整体,这种造型是由晋唐以来的天鸡壶发展而来的。景德镇在五代及宋还有鸡头壶的制作,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辽金马蹬壶的扁体造型,是对马蹬壶造型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提炼。  

    8、青花大盖罐,通高66厘米、口径25.3厘米、腹径47厘米、底径24厘米,小口广腹,器身上都有两道接口,通体作十二瓣瓜棱形,上覆荷叶盖,盖钮上饰垂云纹,下画仰莲纹,盖顶与钮结合处,饰两层莲花瓣与花心状的钮构成一个莲花整体,莲瓣之外有九朵垂云纹,盖面主题为折枝花卉,盖边环以卷草纹,器身口沿以回纹图案作边,下饰如意垂云纹,再下又分别饰以莲瓣纹、朵云纹和垂云纹,垂云纹中间饰以菊花,器身主题部分,以各种不同种类的花卉作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山石,器身下部饰仰覆莲纹,仰覆莲内分别填以朵花和四叶菊花,两莲中间以回纹带相隔,底足周围,环以卷草纹,就其所呈现出来的颜色看,当时对烧造这种大型青花器的还原焰技巧还没有完全掌握,花纹图案呈灰褐色,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器身与器盖花纹颜色的不同,器盖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器身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两者虽色不同,可能为当时所错配,呈色烧造的虽不太好,但构图技巧已相当熟练,反映了元代制瓷工艺的水平和特点。象这种在一件器物盖饰七层,器身饰十层不同纹饰的大型青花和釉里红器物,自1949年全国解放后还是第一次出土,它在元代大型青花器物中具有代表性。  

    上面讲到的青花瓷器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浙江龙泉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绍兴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塔基和云南玉溪、建水两县宋元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都不同,它应属江西景德镇所烧造,景德镇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过元以前的青花瓷器,过去许多陶瓷学者,对于青花瓷的起源多认为创烧于元代中期以后的景德镇,是景德镇在元代的一大发明,根据近年发现的考古材料,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加以纠正,其理由是:  

    1、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一些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其钴料与河南巩县唐三彩接近,是用低锰、低铁含铜的钴料与景德镇元明清青花瓷均不同。  

    2、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釉蓝彩之足炉,据说是1948年于河南洛阳出土,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白瓷非常近似,类似这种白地蓝彩器物,解放后在巩县唐代窑址中常有发现。  

    3、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浙江龙泉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和江山(石达)河窑址发现的元代青花瓷片的鉴定,浙江宋元青花主要用的是浙江当地钴土矿,原矿中含钴量很低,只有0.1%至0.2%左右。而含锰量很高,约为含钴量的十倍。因此使青花呈暗蓝色。景德镇青花器含钴量一般比浙江宋元青花器高一倍,有的甚至要高五倍,而含锰量却只有浙江宋元青花器含量的十分之一。这表明浙江宋元青花器均在浙江当地烧造。云南玉溪建水烧制的青花器色泽泛青绿,含钴量亦低于景德镇,完全不属一个体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青花瓷釉下彩的烧造,最初应在河南的唐代巩县窑。由于浙江、云南一些地方产钴,宋元时当地的制陶工匠也学会在陶瓷上彩绘而烧造出青花来,只不过还不够成熟罢了。景德镇元青花所以能够烧制成功,一是它利用了宋代烧造影青瓷的基础,影青瓷在宋代已经烧制的非常精致;二是受长沙窑、吉州窑和磁州窑釉下彩技法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距景德镇不远,技术上的交流是比较容易的;三是吸收了景德镇以外各窑烧制青花的经验,总结了它们的成果,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四是官府在景德镇定烧瓷器,工料和技术上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都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白秀芬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