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拓展瓷器的“偏远地带”

来源:东方早报 2005-12-23
阅读量:2464

    两年前,两位70多岁的瓷器专家,一位是英国瓷器收藏家迈克尔·巴特勒,一位是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国内古陶瓷研究泰斗汪庆正,在一次畅谈中聊起了古陶瓷领域的“偏远地带”———17世纪的瓷器,并希望举办一次这个时期瓷器的专题展出。

    昨天,“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开幕,两位老人中的迈克尔·巴特勒出现在开幕仪式上,而展览的另外一位缔造者汪庆正却在一个月前辞世。“我和汪馆长是20多年的朋友,他为这个展览倾注了很多心血,但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展览开幕。”巴特勒说。

    孤品民窑瓷器吸引眼球
    迈克尔·巴特勒和他的家族有着45年的陶瓷收藏历史,17世纪景德镇瓷器颇为丰富,在西方享有盛名。上海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也以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而享誉中外。此次展览包括双方的收藏品各66件(组),制作年代从明代天启年间直到清代康熙中期,时间跨度约一个世纪(1600年-1700年),品种包括了这一时段内的青花、五彩、釉里红、青花釉及单色釉瓷器。这些瓷器多为民窑所制,“强强联手”的效应之一便是带来难得一见的孤品。
    一件康熙中期的青花龙辇图瓶是上海博物馆的珍藏,上绘六龙御车图,表明是天子的用车,这件瓷瓶上的图案更是绝无仅有,“龙往往是古代官窑上的标志性图案,而这件民窑作品上的图案取自神话传说,比较讨巧,属于孤品。”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说。出自巴特勒家族收藏的白釉刻划纹觚是清顺治年间的作品,造型创烧于明末崇祯年间,相当幽雅,其刻花层次相当丰富,难得一见。

    以展览和研讨“拓荒”
    17世纪包含了明清两朝更替这一历史事件,以之为节点的瓷器业面临着众多改变,既有改朝换代引起的萧条,也包括新政权百废待兴中窑业的彷徨。众多原因引起官窑停滞和民窑发展,“存世的这一时期瓷器以民窑为主,即便有极少量像是官窑的艺术品,在学术界也是存在争议的。”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主任陆明华说。
    民窑一支独秀的结果,还包括向海外输出了大量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日用瓷器。“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仍保存有许多17世纪景德镇烧造的各类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也在近些年陆续打捞的沉没商船上被发现。”陆明华说,“这使得西方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少见的瓷器。”
    面对欧洲研究明末清初瓷器的热潮,以汪庆正为代表的国内专家经过多年努力,希望取得更多的发言权。除了将这个“偏远”领域的瓷器珍品引入观众视线外,上博还筹划了“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荷兰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学者参与研讨。国内这个领域的首位“拓荒者”汪庆正,在国际上也是权威专家,包括79岁的巴特勒在内的与会者对汪庆正进行了追思。(李静)

责任编辑:NO·023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