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皇后”沪上面君

来源:新闻晨报 2006-08-17
阅读量:2014
□晨报记者徐颖  

  到故宫瓷器馆参观过的人,无不叹服珐琅彩瓷器的精美。而这种由清皇室独揽、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珐琅彩制瓷工艺,在失传200多年后终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景德镇专家重新“破译”成功。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专程带来了20件仿制成功的珐琅彩国宝级文物,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进行为期1个月的展出。  

  制作工艺何以失传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蕴含着皇家的艺术性情,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因此被世人美誉为“彩瓷皇后”。  

  据悉,“彩瓷皇后”创烧于康熙年间,没落于乾隆末年。究其失传的原因,首先是专用于皇室的珐琅彩瓷器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宫廷烧制也需相当的经济基础,遇有不测就难以为继,所以珐琅彩瓷器传世品数量有限,弥足珍贵。此外,皇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而独揽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致使民间艺人们根本看不见珐琅彩瓷器成品,更谈不上学习烧制过程,所以自乾隆以后,当皇宫不能再烧制这种瓷器时,这种瓷器的烧制技术也就失传了。  

  8年“破译”烧制秘方  

  在国博专家指导监督下,由景德镇的制瓷大师熊建军等人历经8年的艰辛努力,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清代珐琅彩的传统配方,填补了我国现代制瓷发展的空白,也圆了众多收藏者的梦想。  

  从制胎到烧窑完成,每件珐琅彩瓷器最少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使高仿品在原料、胎质、釉料、纹饰等各方面高度保持原物的韵致,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监督高仿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和原料,几十道繁琐复杂的工序,无一例外都是采用古人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最终以柴窑烧制。  

  据透露,本次国博高仿品成品率不足30%,烧制出的瓷器只要稍有一点不同于原品就打碎重新烧制。  

  收藏价值到底如何  

  此次展出的国宝高仿品均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珐琅彩、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是从30万件瓷器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有20个品种,每个品种仿制50件。  

  据国博专家介绍,展品中有几件,其“母本”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而成,其中有一件是乾隆御制题诗“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该瓶在去年苏富比秋拍中曾拍出1.22亿元的天价,令全球收藏界人士咋舌。  

  那么,这类高仿品的收藏价值究竟如何衡量呢?沪上一位文博专家认为,仿制文物的价值,一看原作价值,二看仿制技艺,三看名声。对于这类“国宝级”彩瓷的官方仿品,其收藏价值有二:一是国宝原件大多“深藏不露”,而仿品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官方仿品,顾名思义其工艺已炉火纯青,仿品出自景德镇大师之手,且工艺复杂,烧制成功率不到三成,可谓“再传之作”。      
   
责任编辑:白秀芬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