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枫溪:瓷都“龙头”稳健转型

来源:潮州日报 2006-07-19
阅读量:2518
     作为中国陶瓷最大的出口生产基地、全国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枫溪,又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2005年以来,尽管遭遇了国际油价上涨、人民币汇率上调等种种特殊状况,枫溪的陶瓷生产厂家却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着急、抱怨,而是照常开工、照常接单,照常保持与国际市场的亲密接触。
   
      2006年初,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枫溪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增速放慢迹象,但枫溪人并没有像人们预想那样以低价竞争赢取市场,相反,在春交会前,区委、区管委与企业形成共识,共打“枫溪陶瓷”区域国际品牌,并进行统一提价。
   
      与此同时,“速度枫溪”的列车照常疾驰向前,今年上半年,枫溪的GDP、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稳居全市第一。
   
      而在新近举办的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潮州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上,枫溪再次令人称奇——潮州市参加邀请展的27件作品中,26件来自枫溪;参加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的40余件作品中,枫溪占了32件,远远把国内其它陶瓷产区抛在后面。难怪有人由此惊呼:“赢得陶瓷市场话语权的枫溪,正在抢占陶瓷艺术的制高点。”
   
      ……
   
      对于这一切,枫溪区委书记陈央淡定解释道:“瓷都龙头枫溪正进入经济的转型期,或者说,枫溪已走到时代新的拐点。”
   
      资源耗费型——技术创新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转型,似乎是一个地区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枫溪的转型在人们意料之中。自1996年建制以来,枫溪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十年来,枫溪GDP年均递增13.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7%;到了2005年,枫溪陶瓷出口已达4.73亿美元,同比增长32.5%,比全国第二陶瓷出口大省福建省还多出近1亿美元。
   
      然而,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积存的一些矛盾也开始凸现出来,企业用地紧张、资源耗费大等问题,成为枫溪实现新跨越的瓶颈。也正因此,早在本世纪初,时任枫溪区管委会主任的陈央就明确指出:“要从‘速度枫溪’向‘效益枫溪’转变。”
   
      2005年国际油价的高涨,在给枫溪陶瓷生产企业以压力的同时,无意中也加速了这一进程。以窑炉改造为主的技术革命,在枫溪更加波澜壮阔地展开。在用燃气窑炉取代燃煤窑炉、燃油窑炉的基础上,枫溪的窑炉改造已经在技术层面上开始向电脑控制、脉冲控制等更高一级的目标迈进,原来资源耗费大的老式窑炉已基本被淘汰。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实现窑炉改造100多座,可比原先节约资源30-40%。
   
      伴随“窑炉革命”,“向科技要效益”的呼声在枫溪日益壮大起来。长城、松发、四通、顺祥等陶瓷企业竞相建立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目前,全区已拥有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家,占全市近4成,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占全市44.4%。
   
      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当四通集团成功地完成废旧陶瓷的回收利用时,顺祥公司也书写了把陶瓷废料变成釉料的奇迹,而在三泰陶瓷有限公司,一种无需烧成的新型环保陶瓷正源源不断地输往欧美市场。
   
      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创新产品产值14.52亿元,同比增长7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7%,同比增长了15.4个百分点。
   
      不再迷恋数字的枫溪人再次用数字征服了人们——尽管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上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以陶瓷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枫溪,GDP的增速更胜往年,实现19%以上的高速增长,并且,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6.94%,同比增加13.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商税收总收入分别增长了27.9%和26.09%,枫溪的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第二。如果按人均指标来衡量,枫溪的人均GDP、人均创税、人均出口创汇等指标,与珠江三角洲的发达地区相比也不遑多让,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枫溪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止一次地让人眼前一亮。
   
      而这仅仅是开端。在区委区管委的高度重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正在枫溪构建起来。枫溪经济的发展后劲也日益彰显出来。据悉,今年以来,全区已申报各类科技进步、技术改造项目33项,总投资额3.28亿元,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6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专利技术实施计划项目2项,省技术创新重点计划项目4项,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4项,并有1家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产业。
   
      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转型期的枫溪,新鲜事层出不穷。
   
      从2005年起,一直在中东拥有稳固客源和市场需求量的顺祥陶瓷有限公司,开始有计划地从中东地区撤退,转战欧美等市场。
   
      对此,顺祥企业年轻的老板认为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他说:“中东地区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多是中低档产品,附加值较低,开拓欧美市场一开始难度较大,对质量、技术方面要求更苛刻,但做这种高端产品可以获取更多的附加值,对企业也是一种提升。”
   
      也许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近两年来,枫溪陶瓷市场正在进行重新“洗牌”。“目前,不少企业开始从中东等需求层次较低的市场退出,重点转向欧美等中高端市场或是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枫溪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统计,今年1-6月,枫溪陶瓷出口达2.42亿美元,继续雄踞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之首,而且出口市场结构明显优化,欧美市场占了74%,每条出口货柜的单值也比以前平均上涨了10%.“枫溪陶瓷要做大做强,须从过去单纯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有质量无品牌只能囿于一隅,有品牌无质量更是难以长久立足,只有把市场化和艺术化结合起来,把规模化生产和精品化创作统一起来,枫溪陶瓷才能永葆竞争力。”陈央如是说。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枫溪的陶瓷艺术家协会应运而生,枫溪的国礼瓷研发中心挂牌运作,枫溪的陶瓷企业也纷纷请来专家、学者,请来国内外著名陶瓷设计师等各路顶尖人才,开启了枫溪陶瓷的“精品化”道路——于是,松发集团设计精巧、质地精良的日用陶瓷精品,被确定为国务院专用瓷;顺祥公司加快新产品研发工作,并成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定点陶瓷生产厂家;伟业公司、省陶研所、淡明瓷厂等生产的陶瓷精品,被选定为“国礼瓷”,随国家领导人走出国门;长城集团的“长城”牌产品,频繁出入美国各大超市,并获得欧美各大跨国公司的认可……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陶瓷艺术创作大赛中,枫溪成了得奖最多、得奖层次最高的大赢家。近两年举办的全国性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绝大多数的金牌、银牌都落入了枫溪军团囊中。
   
      随着“精品化”战略的实施,枫溪陶瓷告别原有“地摊货”的诟病,开始走进了国内外各大商店高档的柜台,并从容走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在日前由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陶瓷艺术邀请展中,枫溪共有26件作品入选,占整个展览的十分之一强。
   
      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枫溪,在实行“艺术化”、“市场化”两个轮子一起转动的同时,也开始全面启动“内外两个市场”,实行“两条腿”走路。正如一位枫溪陶瓷企业老板透露:枫溪的不少企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群,而且攻占了国内陶瓷产品的中高端市场,附加值也更高。事实上,顺祥、伟业、四通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正在扩大。
   
      如果说,过去枫溪陶瓷放弃国内市场是因为对其市场环境及自身抗风险能力缺乏把握的话,这次市场结构的转变,无疑也是枫溪陶瓷实力与底气增长的一个印证。
   
      枫溪制造——枫溪创造
   
      2006年初,松发集团以庞大的声势,在潮州迎宾馆隆重举办一个新产品首发仪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套名为“腾飞”的茶咖啡具,松发开出的市场价竟是5800元。
   
      有好心人劝松发集团的老板林道藩把价格降降,以免“价高和寡”,林道藩笑笑,坚持自己的价位。
   
      事实上,林道藩有他自己的道理。对他而言,这次新产品首发,“卖”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而是品牌。
   
      “如果说,‘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过去是枫溪企业界的一种共识的话,如今,这已成为枫溪的一种现象。”陈央指出。
   
      为鼓励枫溪企业争创名牌名标,区委区管委除了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为企业“创牌”大开绿灯外,更不惜重金予以扶持。仅去年一年,全区奖励名牌名标的财政支出就高达43万元。
   
      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近两年来,枫溪创建名牌名标活动高潮迭起。目前,全区已有5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6家企业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13家企业跻身广东省著名商标行列,今年,又有5家企业正在申报“中国名牌产品”,5家企业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国”字号的品牌将更多地花落枫溪。
   
      为使更多的企业能享受到品牌带来的好处,枫溪区委区管委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2006年5月,“枫溪陶瓷”集体商标获得国家商标总局的批准,成为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区域性品牌。“这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中是绝无仅有,在以品牌多著称的广东省也属首创。这样一来,区域品牌的搭载效应将得到充分发挥,那些难以自创品牌的中小企业,如果符合我们设立的准入条件,将可以被授权使用这个集体商标。”区经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设想。今年春交会期间,在区委区管委的精心指导下,枫溪陶瓷企业统一打出了“瓷都潮州——枫溪陶瓷”的统一标识,成为广交会的一大亮点。一家参展企业负责人透露:“由于拥有品牌,产品在客户心目中价位高了许多。尽管这次我们统一进行提价,市场反响依然很好。”
   
      “枫溪的企业卖的不是陶瓷,而是日用消费品,因此,凡是与陶瓷相关的日用消费品,企业都可以拓展生产,国际上服装等日用消费品的流行趋势,企业也应该敏锐捕捉,抢占先机。”陈央一直这样主张。正是在这种主张的推动下,枫溪陶瓷生产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如今,不仅与陶瓷生产有关的各种配套材料在枫溪应有尽有,与陶瓷相关的各种日用消费品也正在枫溪滋生起来。在四通、长城等规模企业,家具、藤具、灯具、聚酯等各式日用消费品正依托“枫溪陶瓷”这个响亮的品牌,源源不断走向世界各地。枫溪,逐步从单一的陶瓷生产基地向“陶瓷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变。
   
      “虽然表面上看,枫溪有形的发展空间(如土地、厂房、资源等)在减少,但在技术、品牌等的引领下,枫溪无形的空间实际上是在拓展,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陈央充满信心地说。事实上,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枫溪逐步从“陶瓷大区”向“陶瓷强区”迈进。
责任编辑:李煜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