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尹 虹 :陶瓷砖产量过剩趋势渐明

来源:《陶瓷信息》 2013-09-02
阅读量:1475

    8月23日,在《陶城报》报社作了题为“我国建陶产业形势发展分析”讲演。讲演中所谈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产量与过剩”,产量数据近几年我一直引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的数据与意大利ACIMAC(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制造厂商协会)的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陶瓷砖的产量89.93亿平方米,相对全球145亿平方米的陶瓷砖产量,我国产量占世界产量超过60%。关于我国陶瓷砖产量是否过剩的问题已经讨论争论了十多年,2012年我也曾与多位行业人士讨论这个问题,为此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有:话说“产量过剩”(《陶瓷信息》2012年7月6日);冬天过后不一定是春天──兼说“产量过剩”(《陶瓷信息》2012年7月13日);再说“产量过剩”──兼与《产能过剩倒逼行业告别野蛮生长》一文商榷(《陶瓷信息》2012年7月27日)。

    我国陶瓷砖产量从2004年至2011年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其中2004年、2006年增长超过20%,分别增长25.26%,22.93%。2012年是近年来第一次个位数增长,增长3.35%;2013年上半年的数据是陶瓷砖产量45.17亿平方米,增长5.8%。其实我对陶瓷砖产量是否过剩的看法是比较保守但又不太悲观,2012年全年与2013年的增长基本说明这种过剩还没有到来,2012年1月与2013年1月我曾预计我国陶瓷砖全年增长分别为5%以下与5%左右,看来与结果将比较接近。

    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年人均陶瓷砖消费6平方米是一个临界数据。目前我国年人均陶瓷砖消费大约就是6平方米,但是2005年西班牙年人均瓷砖消费量达6.7平方米。事实表明我国的陶瓷砖产量处于:产量增幅渐缓,过剩趋势渐明。尽管如此,陶瓷砖产量的过剩并不恐怖。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近十几年在“产量过剩”的包围下发展,似乎永远没有过剩,这是不可能的。我国的陶瓷砖行业几乎是100%的民营企业,充分竞争,趋利导致过剩,市场调节提升。更何况,陶瓷砖产品属于个性化产品,几乎不太可能出现全行业产品过剩,更不会出现全行业亏损。2013年上半年产量仅增长5.8%,但喷墨印花机的增长超过50%,意味着喷墨印花产品增长将超过50%。怎样理解正在或即将出现的陶瓷砖产量过剩?可能各有各的见解。在我看来,现阶段我国陶瓷砖产量过剩更多的表现为:政策性过剩;阶段性过剩;结构性过剩;动态性过剩;相对过剩等等。

    政策性过剩。主要是国家出台影响宏观经济或房地产发展的政策,造成房地产成交大量下挫,如:全面积征收房地产税,房地产大面积限购,“国20条”等等,而造成陶瓷砖产品销售萎缩,但政策取消后,又出现井喷。

    阶段性过剩。整个行业本身比较饱和,由于特大季节性变化,如:洪涝灾害、冰冻灾害、或农忙季节,而使陶瓷砖随该变化产品出现较大面积、较大量的滞销,导致产品积压。

    结构性过剩。某种、某类产品大量过剩,如:全抛釉产品、微晶石产品大行其道,大量取代传统抛光砖产品,而使抛光砖产品出现过剩,以及大量私抛厂倒闭;地爬墙的流行,则导致传统瓷片出现过剩。

    动态性过剩成为常态。由于我国陶瓷砖产量基数巨大,在抛光砖、瓷片、仿古砖、大理石瓷砖、喷墨印花砖等多种品种中,会出现今年某几类产品表现过剩,明年另几类产品过剩的现象。

    相对过剩。由于陶瓷砖产品是极为个性化的产品,整个行业几乎都由民营、私有企业分散构成,市场经济主导、行业充分竞争,行业自身具有极强的应对调节能力,各时期出现的过剩多是相对过剩,容易调整度过。

    概括来讲,我国陶瓷砖产量已经非常大,我国陶瓷砖行业已经从高速发展期步入了平稳发展期,未来几年很难出现两位数增长,各种形式的过剩会不断的出现,所谓:产量增幅渐缓,过剩趋势渐明。但这个行业有充分的自身调节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形式的过剩。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