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今年7月,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广东、江苏、浙江、合肥、大连等5省市环保机构参与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评审。因涉及的情况"敏感",调查结果没有公开。而作为典型区域的宜兴正是其调硏重点。
林玉锁最近很忙。在过去的10月份,作为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
来回在南京和北京两地穿梭。据了解,一场大规模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即将启动。
而在此前的7月25日,林玉锁主持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历时两年,实地调查了江苏、浙江、合肥、大连等5省市典型地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评审。这份报告,因种种原因未能公开,但林玉锁向《凤凰周刊》记者透露,这20年来大陆土壤污染情况相当突出,比他预象的要严重。
有资料显示,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它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宜兴是一个典型例子。2005年5-6月,江苏宜兴市9800多亩稻田污染受灾。一位农民道出了个中原因:"水里有毒,土里有毒,粮食里也有毒。"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赵其国院士对宜兴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稻米中含有120多种致癌物质。宜兴土壤污染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一场围绕土壤的争夺,正在农民、企业和政府之间展开。
被忽略的土壤保护
据林玉锁透露,水、空气、土壤作为污染的三大介质,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可以接纳各种污染,同时自身也具有净化能力,土壤污染往往被政府和民众所忽视。
据了解,目前大陆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它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林玉锁说,空气和水可以流动,而土壤却不行。土壤是所有污染的最终归属,一旦污染便很难修复。根据国外的经验,一吨土需要250美元的修复费用,“但就大陆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有《大气污染防治法 》和《水污染防治法》,却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早在2003年“两会”期间,江苏省射阳县姜德明等39位全国人大代表就已提出议案,建议将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据了解,1995年国家曾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但业内专家认为该标准过分强调统一,并不能满足大陆土壤多样化的特点。同时,该标准中对铅的临界含量定值偏高,难以保障儿童健康。“另外标 准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太少,仅有666和DDT两种,事实上,这两种农药于1983年已停产,对土壤危害程度越来越小,可其它新型的污染物并没有随之补充进来。”
孙铁珩院士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与大陆迄今没有统一组织过土壤污染普查有关,“家底摸不清,全面、系统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国土壤污染研究部分停留在文献综述水平,应提倡该研究从文献综述向实验研究转变,进而向田间实践转移。”
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骆永明主任主持的国家973项目的一项研究表明,长三角部分地区的土壤正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的污染已恶果初显
。
1998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通过国家环保局向国务院提出,要对中国土壤污染的情况作一个全面调查。按照当时林玉锁的想法,该项目涉及经费1亿多元,但并没有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林玉锁反思说,那是一个过于超前的计划。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文件,提出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林玉锁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各省自愿参加到该项目中,工作经费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国家环保总局向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拨款70万元,作为此次研究的组织费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大连等5省市环保机构参与了此次研究,并确立以江苏宜兴等太湖典型地区作为调查对象。
2004年底,调查取样完成。2005年上半年进行数据总结工作,形成100多种污染物的10多万个统计数据。2005年7月25日,"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评审。
对于具体的数据,林玉锁表示有"保密"需要,不方便透露。一位知情人士分析道,数据肯定是触目惊心的。
陶都:不复存在的记忆
宜兴市隶属于江苏,千百年来以"陶都"闻名于世。从宜兴市区驱车至丁蜀镇,在104国道旁,数百家陶器分销商一字排开,堆积如山的陶器以及琉璃瓦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商家。
丁蜀镇是宜兴陶瓷的物流中心和生产基地。据官方统计,2004年,宜兴市陶业销售额达45亿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全市陶瓷从业者超过6万人。事实上,宜兴陶业的规模远不止此。据统计,宜兴私有陶瓷琉璃瓦企业500多家,200家99瓷和95瓷私有企业,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紫砂陶小企业和和家庭作坊。《宜兴日报》曾披露,该市各类陶瓷企业多达3万家。
陶瓷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的开采陶土导致土壤被严重破坏。
丁蜀阳阳陶艺厂老板算了一笔帐,他们厂一个月大约生产600件的陶器,而每个月消耗泥料5吨左右。如果按3万家阳阳陶艺般规模的陶瓷厂计算,每个月就将需要15万吨泥料,"这么多厂这样生产下去,就很难找到泥料了。"
在阳阳陶艺厂的背后,坐落着一座犹如被神刃劈去一半的青龙山:山的一面青绿覆盖,另一面却是紫红的山岩。该老板透露:"我们这儿实际上有两座山,一座是现在看到的青龙山,一座是黄龙山。黄龙山早就没有了,青龙山只剩下一半。"
"现在政府已经下令封山,划定了一小片地区可供开采。没有泥料开采怎么办?各厂就只得各找路子。"一位当地人士表示,现在很多厂已经开始从安徽、山东等地购买泥料。
与开采泥料造成的土壤破坏相比,陶瓷企业对土壤的污染就显得更为严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说,陶瓷污染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油污染、粉尘污染、废水污染、废料废渣污染、运输污染等等,而这些污染最终都将作用于土壤。
江苏常州农民王连方告诉记者,丁蜀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党付中是安徽六安的农民,在丁蜀镇承包了8亩土地,一个月前,他种植的1000多株辣椒离奇死亡,没有病虫害,也非人为破坏,之前长势看好。
据记者了解,由于种不出粮食,大片土地荒芜,当地农民干脆将土地转租给一些工厂,用来堆放工业垃圾。
1980年代,宜兴部分实力雄厚的陶瓷企业从日本引进琉璃瓦生产线,质量和排污得到很好的控制。随着大量的小型、私人陶瓷企业进入市场,市场价格被搅乱,为了节约成本,宜兴大部分陶瓷企业开始重新起用普通压机生产,更有甚者干脆采用淘汰了半个世纪的手工压机生产。2004年,包括华达陶瓷有限公司在内的仅11家陶瓷企业获得"CCIB输美陶瓷认证",而绝大部分私营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土壤污染的祸首。据了解,在规模庞大的制陶队伍中,私营企业占据99%的市场份额。(周季钢、李秀中)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