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一辩证关系下,2012年成为全球上层建筑与经济发展变革的节点。
回顾2012,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多米尼加、蒙古、东帝汶、也门、加纳、马里、塞拉利昂、莱索托等数十个国家迎来大选,中国也顺利召开“十八大”,这些大选几乎囊括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全球“大选年”既使得大国关系和世界贸易格局变数增多,也让全球产业发展环境进入“新政”时代。一个个个体的改变,影响的则是整个世界,其带来的震荡和冲击,给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美国大选中,奥巴马赢了,而我们听其不断向选民呼喊“改变”。不仅是美国民众,在全球经济、产业发展低迷和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变革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全球产业发展各节点上的焦点。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微笑嘴型”的曲线两端朝上,产品附加值、利润更多体现在两端,前段是研发、设计,后端则是销售、服务,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特别是组装,中国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制造、组装最低端进行无限扩大,其代价则是过度压榨人口、土地、政策、资源红利,造成中国制造让出了市场、利润,却并没有迎来企业和产业的真正强大。
显然,中国制造业已经触底。有经济研究人士在分析2012中国经济时提出了相对应的“哭泣曲线”:经历高速发展后的中国制造业,当前正面临长期低速增长困境。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开始陷入贸易保护包围圈,四面楚歌之下,在曲线两底端,一方面是产业不断成熟,带来原材料、税务增加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则是出口减少,产业开始转移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市场风险集中表现在中国沿海产业发展聚集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居高。
大选之年,全球政治格局决定了向左或向右,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战略转向不言而喻。2012年,低端产业已经被抛弃,跨国企业曾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台湾、到中国沿海,现在他们选择去东南亚、去非洲。耐克、狮王、阿迪达斯,都不约而同选择全部或部分关闭中国加工厂,甚至宁愿选择回归本土。
广袤的内陆地区政府,开始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不断变革传统招商模式,多地开始聘请产业专家和顾问,以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创建现代化园区,实行产业配套先行,不断投入产业平台建设,真正实现“筑巢引凤”;另一方面,沿海企业开始抱团转移,以协会、商会为圈子和轴心,实现产业整体迁移和落户。此外,各种新的制造、渠道、销售、资本模式层出不穷,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销售平台已为大众所接受。
可以预见,在新的市场节点上,触底后的中国制造业已经日益理性,新政下的制造业能否反弹,关键在于把握产业发展大势,改变传统经营意识和模式,敢于抛弃,敢于接受和挑战新事物、新模式,这才有出路。因为,全球产业大变局已经开始。(文/詹小乐)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