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步入“十二五 ”规划第三个年头的头号热词。
在2012年多次中央级别的会议预热之后,近日有消息传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对外发布。号称能拉动40万亿元投资的城镇化发展终于将迎来一个全面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目前已经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规划》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住建部等在内的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此次《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尽管尚在国务院批复过程中,不过所产生的效应已开始显现。近期,各地方政府提速城镇化的消息不绝于耳。2012年年底,包括福建、云南在内的多个省区出台了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
目前来看,针对此次《规划》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现行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多数专家学者表示,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以及农村征地补偿,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等,都是城镇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所要面临的问题十分繁琐,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肖金成表示,短期内将致力于逐步化解现有矛盾,而土地和户籍等相关政策都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将会逐步得到推进。
城镇化十年规划两会前后将出 或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
或全国统一居住证,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一份国家层面上的规划给出了答案。记者日前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
实施“城市群”战略
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规划,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行情股吧买卖点)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记者了解到,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按照一些业内专家的观点,要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难题,现行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是两个绕不开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等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要联动,户籍方面,先让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市民化;土地方面,要提高农村征地补偿,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
郑风田、李铁等专家都认为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土地改革应该尽快破除政府垄断征地,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入市。(海峡都市报)
全国掀起城镇化热潮 浙江拟试点27镇撤镇设市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城镇化”热。
本报记者近日获悉,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孙景淼在2012年12月25日举办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开展撤镇设市的制度和路径研究。”
随后,在第二天该省举办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传来消息,浙江初步考虑建立小城市试点镇用地指标单列制度,争取国家在浙江率先开展撤镇设市试点,将条件具备的镇升格为小城市。
不过,本报进一步独家了解到,“撤镇设市”目前只是一个设想,还需要具体的调研、论证,并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上报。
而实际上,这27个试点“中心镇”已经在财权、事权、人事权以及用地等方面得到了“扩权”,这也符合了国家力推的城镇化道路。
设想“撤镇设市”
上述两场会上有关“撤镇设市”的消息让27个试点镇“沸腾”了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市。”一名参会的镇领导向记者兴奋道,省里可能会根据综合指标先选择性试点。
其实,浙江自2010年启动全省小城市试点之后,相应的权限已开始下放至试点镇,“我们现在已经有29个部门400多项权限下放。”浙江台州温岭泽国镇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规划,被赋予与县级权限的试点镇,到2015年要实现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其目标,主要是通过“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保障用地”等四方面,在城市规划、产业转型、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体制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这些镇的党委书记进入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明确为副县长级,列席县(市)政府常务会议,“一旦撤镇设市,很有可能整个镇的行政级别会有提升,所有在编人员也升格,成为县辖市。”浙江大学副教授吴金群指出。
根据官方的统计,浙江省给予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土地指标切块总量2%的倾斜,2011年通过切块指标安排新增建设用地5280亩,各级下达给试点镇用地指标10684亩。
同时,浙江、广东等地都规定在试点镇工作满三年、居住和缴纳保险达到一定要求,本人、直系亲属及配偶可以直接在当地落户。
“其实落实好这些政策后,就已经具备了镇级市的权限,剩下的就是‘正名’了。”上述试点镇负责人指出。
经济强镇“人大衫小”的苦恼
之所以规划“小城市”试点,在吴金群看来主要是“人大衫小”的苦恼所迫。
以诸暨店口镇为例,6平方公里的地面上产生了6家上市公司,经济体量抵得上中西部地区一个县的财政,面积仅占全省3.9%的27个镇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5.8%。
“如果不升格,镇域经济的优势将失去。”上述试点镇负责人指出,尤其是土地指标的限制,以泽国为例,已经连续十多年每年可供工业用地不超过100亩,甚至多年没有多增一亩工业用地。
而扩权之后,这些方面的限制正在逐步减少,“但部分试点镇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市功能比较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2012年12月25日上述发改会上如是指出。
“关键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小城市也能承接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育龙指出,如何打造更紧密联系的网络,而不只一个个零散的功能齐全的中心镇的发展,真正释放当地民营经济的活力,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