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在创意成为产业、设计成为时尚的当代, “设计”、“原创”等词汇成为中国的“潮流”。同时,随着原创意识的觉醒、民族自信心的复苏,我们在这基础上追求属于中国自己的设计。今年的米兰设计周,中国企业、设计师首次参展,给予我们信心的同时,也再次暴露了问题。中国设计今后究竟应该如何发展? 观唐景致家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潘杰 就此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提升之路:强化工艺及对材料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审美丢失了。同样一件家具,中国的与欧洲的放在一起, 70%~80%的人喜欢买欧洲的。为何如此?因为创造者缺乏自信,消费者缺乏自信。但是现在我与很多人研究的时候,他们说假如我有自信,他们会买中国的东西,因为中国每件产品背后拥有的文化与欧洲完全不同。
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贴几个符号就叫中国设计。
今年米兰设计周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展厅里所有产品文化符号都很强,但是走到隔壁,我发现西方人对工艺、材料的研究比我们透彻许多。材料、工艺、设计,三个要素与欧洲产品放在一起,你能分析出中国人还留下了什么吗?我看了那些东西以后心里很着急,后来花了大半年时间研究材料,我发现我们的设计师对材料理解太过匮乏。中国有自己材料符号特征的东西留存了什么?不多了。
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希望从一个方面突围到另一个方面,发现很困难。因为我没有材料突围,也没有工艺。现在我们都是批量化生产的工艺,自己的传统工艺都渐渐消失。
我也花了半年时间研究竹工艺,这并不能彻底改变我原本的需求。研究中国设计走向之后,我发现中国设计有三个部分需要重新定位,从设计到市场再到营销。中国设计非常痛苦:孤芳自赏,我的意思是,很多设计师孤芳自赏。为什么这么多呢?大家可以研究艺术,艺术就是文化,大家可以探索,但是我们缺乏对市场的认知,这也是设计师和出校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盲目跟风。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作为设计师这条路走不通。中国自有品牌的设计,加上市场成熟度才会有一定中坚力量的产生。所以说,中国现有环境中,中国自身的品牌是在增长的状态。我们应该把之前的部分与现在衔接起来,就是复归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我们现代礼仪生活规则。设计与生活关联非常大,我们在设计当中,把生活规则习惯设计进去,按照这样的形式我们的设计将会有礼有节。
看到之前的传统时,我们正在设计礼仪的生活,我们建筑有规矩,包括客厅摆放家具的方式都暗藏了礼仪规则,将传统形式化其实就形成了现有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引入到自身设计理念中,中国需要有自身、深入,有魂、有根、有归属感的设计。
多元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地寻找方向,这对设计来讲很重要。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