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为了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须更多地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中产阶层要占人口的大多数。中产阶层具有拉动消费、缓冲贫富差异、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功能。当中产阶层占据社会主流时,社会就相对稳定与理性。
阶层是指月收入超过五千元人民币的消费者。中国不到万分之一的富人占据25%的社会财富,快速的经济发展形成的财富分配失衡现象显而易见。财富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它是中国社会当前与未来转型的一个关键。在商业文明方面,西方相对具有某些优点:在第一次分配上,西方企业不仅给股东带来好的回报,同时给员工带来好的收入;在第二次分配上,西方的税收也相对透明完善;在第三次分配上,西方的捐赠体系更健全。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已经进入全员中产阶层时代。同时生产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如丰田、佳能、松下、东芝、索尼等,并开始向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模式转变,促进了日本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成功转型。尤为重要的是,日本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以精细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抵消提高员工收入而增加的成本。避免了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公平和稳定。
中国开始意识到贫富差距扩大化问题对党和政府所带来的风险。新一届政府也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把消除贫富差距,打造中产阶层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围绕这一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伟大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为社会打造了一大批中产阶层,华为是中国企业的典范。通过员工持股制度,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华为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这种模式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需要树立以提高员工收入、培养中产阶层员工为企业核心责任的意识。社会应该更多赞美和尊敬那些以培养中产阶层员工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和企业家。政府应该制定更好的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来培育并发展一大批卓越的、超越家族的的伟大企业,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地良性发展。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