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产业“水分”

来源:《创新陶业》 2012-12-16
阅读量:1715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提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总书记的这个简短表述,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总书记所指的“水分”,并非简单的统计意义上的“水分”,同时还指向了一部分缺乏效益、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增长。

    建筑陶瓷产能严重过剩已经不容置疑,2012年行业大部分陷入亏损状态。这种不能建立在合理的投资回报基础之上的增长,同样缺乏质量和效益。同时大部分陶瓷企业仍属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报状态,行业极大消耗了自然资源、加大了环境压力。

    陶瓷产业如何减肥、强体,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既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厚望,也是从业人员的期待。下文,谈一谈建筑陶瓷产业或建筑陶瓷企业的掺水情况和如何制定瘦身健体计划。

    晒一晒产业“水分”

    笔者认为,建筑陶瓷产业的掺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质量、品牌、价格、售后服务等四方面,而质量应该处于首位。2012年各级质检部门都曝光了不少流通领域质量有缺陷的陶瓷砖产品,这些掺水作假现象集中表现在色差、吸水率、厚度、抗折强度、放射性、包装箱标示等六方面。譬如中国质检网通报:本年度2月初,佛山市质监局对佛山市澳翔陶瓷有限公司检查时,查获规格为800×800mm“澳翔陶瓷”五彩神韵微晶复合系列瓷质砖产品924箱(3片/箱),产品标有3C标志。但该公司3C证书已被注销,其行为涉嫌在未取得认证擅自出厂、销售列入认证目录的产品。之后,执法人员还对广东X牌陶瓷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其生产的其它产品涉嫌存在生产冒用认证标志的产品以及获取认证证书与实际生产不一致的违法行为。这家企业在佛山属于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尚且存在掺水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在流通领域,品牌、价格方面的猫腻可谓防不胜防。驰名商标、知名品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都无缘无故被瓜分和撕裂,甚至因此导致建陶类中国驰名商标一度被拒之门外,名牌产品一度被棒杀。

    除了质量、品牌掺水、被猫腻外,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更值得批评。终端消费者是否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对并不专业的消费者来讲,几乎比跳龙门还难。近几年,就连东鹏、诺贝尔这些大腕和中国知名品牌企业都在售后服务方面多有诟病,距离售后服务无忧还有些距离。

    如何挤出“水分”

    规范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流通领域陶瓷产品的质量管理,既是各级工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责,也是产业协会和企业的职责。首先应在商标注册方面有关政府方面要去掉地方保护主义,譬如中国驰名商标:鹰牌、新明珠、东鹏等具有被异地注册的现象,河南鹰牌陶瓷卫浴有限公司,安阳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仍然我行我素,企业投诉也几乎被石沉大海,打官司的消耗也使得企业疲惫不堪。这些水分的挤出,要看政府的决心。
尽管说佛山陶瓷还没有获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但是全国所有产区陶瓷企业80%以上在包装箱产地方面一栏均标注“广东佛山”,这种“水分”早该挤出,早该还建筑陶瓷流通领域一个朗朗乾坤。

    除了质量、品牌、价格、广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分,我们也许该更多关注影响产业质量、环境、效益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如何摒弃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企业?如何挤出影响产业发展能源浪费严重的工艺装备,也是当务之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使得企业走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挤出行业发展“水分”的必经之路。

    2012年冬天,我们不应该等待,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给企业减肥、去掉“水分”。因为来年的春天,我们需要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文/韩复兴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