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

来源:《陶瓷信息》 2012-12-17
阅读量:1138

    最近李克强讲,“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从农村家庭土地承包制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潜能开始释放出来。第二波是邓小平南巡,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能量。第三波是加入WTO,1997年签约,5年预备期,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GDP就是这三波推起来的,推进了10%的增长率。同时也带来很大挑战,企业外向、赚顺差,中国环境改善、引来外资,这个钱全是美元,美元到中国不能花,到中国花要有结汇,结汇谁结?当时中国一致说“人民币绝不能对美元升值。”因为一升企业出口就麻烦了。喊这个口号容易,谁去顶?最后是央行拿基础货币顶。这是开放带来的一个挑战,如果汇率机制是这样的,开放程度越高国内压力就越大,压力由此压到资产上,房价起来,地价、古董、茶叶价格起来了。这个东西会急剧改变人们的行为。搞实业的越来越少,炒这个、炒那个很热,背后是货币环境的变化。

    若一直涨上去也不行,问题是:第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两个洲外部冲击,需求总缩;第二,资产价格很好,大家愿意借钱,我们债务率很高,杠杆在推高。杠杆高如果把价格压后就会形成债务,通货紧缩。房价涨时多借点钱算什么?不怕;房价一控制住,你借的钱就很硬,水落石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些关键问题怎么回答,将来中国经济就会怎么样。第一个不确性的大问题,怎么做?现在我们有90万亿人民币,一年GDP50万亿,货币水分怎么抽?抽回来国内经济可以平衡,很多异常价格现象可以消除。但抽货币很长,从经济中把货币抽回来要付出经济萧条的代价,我们政治上能不能承受住?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里面有很多小问题,第一,汇率机制要不要改变?这个问题要讨论。现在央行既承担人民币币种问题,又维护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问题,央行很难完成,为什么?因为美元我们管不了,美元的基本策略是只要国内通货膨胀不起来,它是全球货币。这时如果不把汇率形成机制做一个根本改革,我们的被动局面不会消除,对外开放成绩越好,国内宏观环境越发达。这是一个问题。第二,要不要实质减税?小微企业的特点是卖的东西下去了,买东西还没有下去,包含在成本里顶着,这时如果不给它一个实质的减税,很多企业受不住。第三,要不要增加进口的便利?以中国比较优势的产品换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现在国际上很多商品价格比国内低,但我们进口跟出口不对称,奖励出口、出口服务做得不错,可进口麻烦一大堆,没有好好改。第四,对于贸易遇到困难,今年商务部报告说10%的增长都做不到,可能无法完成。那是不是由于欧债不行出口就不行了?中国经济跟美国不同,不是所有资源都已经放在市场上了,我们有很多资源不在市场里。现在有一个平衡的办法是把不在市场的资源放进去。现在中国不在市场的资源很多,整个农村仍是自给自足,农民进城了,他的地、资产都不是随便交易的,所以应该确定一个权力给一个流通市场,把市场过量的东西消化掉。另外是国家手里的很多资源没有放进去,这需要通过货币深化、资本深化。国民经济不能加债务,只能加资本,加资本就要搞产权改革。第二个不确性的大问题,城市化中国有余土地。但用什么机制推进城市化?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后果很严重,土地制度、城市设立、进城门槛包括户籍制度、投入制体制,“看得见的手”的比重太高,导致资源大量的配置失误。这个问题不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不会高。十八大确定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倒过来人工会进一步贵,其实人工成本不是单一可决定问题的,而是生产力怎么样,不是人工有多贵。如果贵的人工用到生产当中生产不出多少东西,如果今天的工资水平中国产业界觉得对付不了,再发展下去就别玩了。工人的收入提高,倒过来是市场扩大了,有购买力。这里面最关键的东西是要提高生产力,由此涉及到企业制度改革,涉及到教育科研。

    经济发展不是年度增长有多好,而是不中断,如果是一个福利增长,美国多年就是2%的增长率却是世界头牌大国。要做到这一点,在各个领域进入深入改革,不改革靠其它变量、短期的办法已经走到头。三是微观层面,推动创新。唯一的办法是把生产力提高到比工资涨得快,这就涉及到创新、工艺、材料、流程、产品、商业模式,需要改革。中国产业界注意力的集中度分散,大量时间、精力不在管理、产品、基础,而在社会转型中的关系上,要花很多精力维护那些东西,这会损耗这个国家的长期增长。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