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陶瓷课题组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院 2006-03-09
阅读量:1736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功能陶瓷中心蜂窝陶瓷课题组全组人员经过多年努力,使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400万升陶瓷催化剂载体生产线”在2005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2005年示范工程正在顺利进行,已完成了技术转移合同书第一阶段的工作,其产品性能测试结果已接近或达到合同书第二阶段的水平。第三方国外公司的测试也表明,示范工程的产品质量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去年11月份该所已得到江苏高淳陶瓷公司支付的首笔技术许可费。同年12月份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的配套经费也已到达课题组账户。为了完善蜂窝陶瓷项目的技术和质量体系、促进成果转化,课题组编写了一套《蜂窝陶瓷技术手册》,并制订了“蜂窝陶瓷企业标准(Q/KYD0026-2005)”。此外,课题组围绕蜂窝陶瓷的应用和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基础研究,自2003年以来已经发表(被录用)SCI论文22篇,申请专利3份。

      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该课题组形成了严格和高效的机制。首先,在产业化技术支撑方面,配备了十余名多种专业和层次的员工。员工们在工作方面都积极认真、团结合作,顺利完成了课题组在各个阶段的任务。例如在2005年下半年,即在高淳陶瓷公司的生产装备和配套生产条件的评估期间,为了适应工艺的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放弃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在嘉定和高淳之间来回奔波、连续工作。其次,课题组配备专门的人员,围绕蜂窝陶瓷在废气脱硫和化工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在纳米和介孔材料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同时也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方面,已于2005年6月份完成了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并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审查。硅酸盐所蜂窝陶瓷课题组与高淳陶瓷公司一起按照初步设计方案积极展开了项目的基本建设。课题组于去年8--10月间,对高淳公司的生产装备及配套生产条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制品材料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能均达到和超过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轴向抗压强度>12MPa,轴向热膨胀系数<1.45′10-6,开孔气孔率>40%,容重<0.50 g/cm3。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针对高淳公司生产环境和条件的工艺控制技术方案的建立。同时,课题组还协助高淳公司与原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以保证质优价廉的原料供应,从而提高本项目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使项目双方尽快获得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士杰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