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11月21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察院对50度酒鬼样品检测,DB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如参照卫生部对于食品塑化剂限量标准,酒鬼酒的塑化剂“超标”247%。本次酒鬼酒食品塑化剂超标丑闻,使得原本就饱受指摘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实际上,不仅食品,关于日常用品的负面新闻几乎从未彻底淡出过人们的视线。这其中包括危及人身安全的毒奶粉、毒地板、橱柜甲醛超标等问题,也有令人颇为不快的马桶堵塞、智能坐便器节水不达标、功能不实用等问题。在关乎我们衣食住行各行业均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这些日用品的信任度却每况愈下。几年前,人们高呼企业不挣钱就是犯罪!如今看来,如果不挣钱是犯罪的话,通过牺牲社会公信力来达到赚钱目的就更是犯罪了。
十八大召开了,各方人士把这看成一个契机。无论对于大环境的低迷,抑或小环境的整改均是如此。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今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以及在这一轮腾飞所造成的非常态逐利心理。这里面不仅涉及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包含着对之前所缺失的责任感的重拾。
在谈及这些食品安全、日用品安全问题时,有人非常宽泛地把它们归结为信仰的缺失——这似乎已成为颇受认同的论调:即拜金主义的影响与逐利心理的加重,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把物质增长放在第一位,却罔顾精神家园的建设。因此,造成了颇为广泛的信仰缺失。
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一问题,便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逻辑上的漏洞。首先信仰是一个极为个人化的问题,除政教合一的体制之外,讨论社会层面的信仰是毫无意义的。在此,这种呼声又试图把讨论的重心转到伦理层面,即认为是社会伦理的新旧不接,从而导致社会行为规范层面的自觉性不足,因此提倡所谓的“国学”与旧伦理,由旧的伦理偷换“信仰”这一概念。抛开其可行性不论,退一步讲,这套伦理道德能够解决社会的新生问题吗?
近日,某社会学教授在回应信仰问题时说道:没有信用,何来信仰!这一系列日用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与其归结到大而不当的所谓“民众信仰”问题上,倒不如说是从业者对“信用度”的重视不够。
信用不仅是某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所在(表现为品牌信誉度),更是其所在的整个行业的构成根基(表现为社会公信力)。由于这些软实力一直以来都难以量化,逐利心态更是导致从业者走偏门、钻空子,而相关的法规与监管部门发展又不够健全,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暴露之后,首先应做的并非控诉某一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思考问题本身。
就从业者本身而言,因为此类丑闻所影响的是整个行业的形象,因此从业个体必须做成主动的回应。只有稳固自身的信用大厦,品牌才能实现正向的积累,而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外部环境而言,监管不力与犯罪成本低则是发生类似是件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坚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式,不再单纯以利益为导向,而是突出其社会意义;其次,只有依赖行业环境的发展和优化,通过不断优化其生产销售链条,实现生产与管理的透明化,才能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其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最后,大环境的引导,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以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才有助于整个行业形象的提升。近年来,类似问题不断被曝出,反应了民众对各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未尝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每一个负面新闻的揭露,都促使相关从业人员更加重视其产品的质量监督,而市场交易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信用的重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文/申长伟)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