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仔年销量过亿 龙舟说唱或成“绝唱”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11-17
阅读量:2636

    珠三角联动调查沧海拾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纵深记忆,有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发展。佛山有60项非遗项目,它们现在活得好不好?

    石湾窑火烧了5000年仍然红火,石湾公仔年销量过亿;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咏春拳则借电影《叶问》的东风,名扬海内外……当其他城市还在讨论非遗如何实现市场化以存活的时候,佛山的众多非遗如佛山剪纸、香云纱等早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生产性保护等手段,得以保护和传承,生命旺如熊熊火焰。

    而在另一边,仍有不少非遗项目被人日渐遗忘,犹如被抛至冰冷的海底。佛山木雕如寂寞的美人“养在深闺”、龙舟说唱随老人的离去或成“绝唱”。这些非遗,或因市场萎缩,或因后继乏人,渐渐走向衰落,甚至濒危,面临只能走进博物馆去怀想的境地,命运堪忧。

    同为非遗项目,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这些遇冷的非遗,多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是已远离人们生活需要失去“造血”功能。然而,这些非遗真的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了吗?

    个案点击

    强盛

    石湾陶艺:大师云集年销量过亿元

    原因分析:从古至今都跟着市场走,有专门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能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创作,不断创新,广收徒弟

    11月9日下午,石湾。石南大桥上车轮滚滚。坐落在桥脚的新石湾美术陶瓷厂里,却有难得的一片宁静。已是75岁高龄的陶艺大师刘泽棉,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听着小收音机里的粤曲,在灯下凝神雕刻着自己手中的新作《蛇年大发》。最近他的创作都是以蛇为主。

    其实早在今年5月,石湾的陶艺家们就已经为明年的生肖蛇陶艺忙碌。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生肖陶的创作与销售已成为石湾陶艺的“重头戏”。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湾陶艺,可谓是佛山众多非遗项目中最有名气,也是活得最好的一个项目。

    不断调整创作方向和步伐

    石湾制陶迄今已有5000年历史,“石湾公仔”则是佛山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石湾陶艺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阶段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并集中了石湾所有的公仔从业人员,而此后的30年中,“石湾公仔”的创作和生产只此一家。由于“石湾公仔”源于民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佛山陶艺又进入了全盛时代。目前佛山已有近10家大规模的企业和200多家小作坊在生产石湾公仔,年销量过亿元。

    “石湾陶瓷自古就是民窑,与官窑相比,从古至今都是面向市场,靠市场养活,所以石湾陶艺能跟着市场走赚钱。”新石湾美陶厂总经办主任李星介绍,“它本身市场性很强,能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创作。”新美陶厂是石湾陶艺的执牛耳者,目前旗下有6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0位省级陶艺大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团队就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促使陶艺家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市场的反应,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

    “石湾陶艺一直在调整创作方向和步伐。”李星说,外界批评石湾陶艺题材较守旧的说法并不准确,“陶艺家刘传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石湾陶艺除了传统,还要学习西方其他艺术形式。创新一直在进行。”有创新的非遗项目才是有生命力的。石湾陶艺除了题材创新,还与剪纸等其它艺术相整合发展。近年来,新美陶厂还大力推广家居陶艺,例如研发绿色家居陶艺品等。

    人才济济拜师者众

    石湾陶艺能在市场竞争中傲然屹立,除却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外,厚实的人才队伍功不可没,其传承人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1980年代以后,伴随创作者地位的逐渐提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石湾陶艺目前有10多位国家级大师,如梅文鼎、黄松坚、廖洪标、潘柏林、钟汝荣等。众多陶艺大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石湾陶艺的发展,使石湾陶艺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抢购的对象。

    家族传承是石湾陶艺最传统的传承方式。出身陶艺世家的刘泽棉,是“刘胜记”的第四代传人。而他的四个子女———刘淑贞、刘兆津、刘健芬、刘志斌,也传承了他的手艺,如今个个自成一派,成为石湾陶艺界中青年创作人才的中坚力量。“我并没有正式收徒弟,不只我的子女,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愿意无条件地教他们。”谈起对于石湾陶艺的传承,刘泽棉显得很乐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慕名而来佛山拜师学艺。在众多新生力量的继承下,石湾陶艺生机勃勃。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关宏表示,“石湾陶艺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良好的传承传统。对于佛山众多非遗的传承很有借鉴意义,要保持和维护好这种良好的传统,并能建立机制进行保障。”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先后来到华英学校、同济小学等学校,组织石湾陶艺、佛山剪纸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希望提高学生兴趣,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生存状况相似的其他项目

    除了石湾陶艺,在非遗项目中,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已经发展成知名企业品牌,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的结合,使这些非遗项目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新晋省级非遗咏春拳等项目近年来也大热。借助电影《叶问》的东风,咏春拳声名远播,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甚至学习。目前,咏春拳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数百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武技。

    衰落

    佛山木雕:后继乏人 生怕手艺失传

    原因分析:如今建筑装饰风格发生改变,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佛山木雕未能适应新形势,而且木雕材料昂贵,镂空雕刻凹凸不平,不易清洁,被现代的建筑取而代之。

    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木雕的境遇,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传承性,却远不如石湾陶艺。如今佛山木雕只剩下何耀辉一人在传承。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燎原路的耀辉艺术工作室,从1965年开始接触木雕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耀辉正在创作他的新作品。放下雕刀,泡上一杯茶,何耀辉谈起木雕行业的沉浮史:“佛山做木雕最兴旺是明末清初时,那时佛山有18间店铺,148个木雕艺人。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佛山会做木雕的艺人已经不多了。”1965年,当时的佛山政府为了保护民间艺术项目,何耀辉师从佛山老木雕艺人徐浩,当年与他一起学艺的人有11名。但很快,“文革”开始了,他们的学艺生涯也被迫中止,“自己后来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佛山木雕曾经辉煌一时,为何会走向衰落?何耀辉认为,如今建筑装饰风格发生改变,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佛山木雕未能适应新形势,而且木雕材料昂贵,镂空雕刻凹凸不平,不易清洁,被现代的建筑取而代之。

     “相比佛山陶瓷、木版年画,现在佛山木雕处于弱势,政府的重视度和市民的认知度并不高。”何耀辉说,为了不让这门手艺终结在自己手上,2009年搬到新工作室后,他开始陆续招收10多名学生进行技艺传承,然而大都是业余爱好,能真正沉下心和坚持下来学习,至今只有一个来自潮州的徒弟。何耀辉说,要掌握木雕技艺,不但学习时间长,需要毅力和坚持,并且无法立即带来经济收益,学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阻碍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木雕的原因,使得木雕业后继无人。除了招收学生传艺,何耀辉还在创作上注重创新,突出个人特点,题材广泛,并注重形神兼具。

    整个下午,耀辉工作室门外人来人往,然而走进来咨询和购买的人极少。“市场不好,买的人很少。”何耀辉无奈地说,买木雕的多数是有钱人,他们对作品要求比较高,除了要用高档木材,作品还需要具有艺术性较强的时代感。他做的是纯欣赏性的艺术品,而非装饰品,他的作品无可重复,因此一件作品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雕刻出来,价格太便宜不想卖,卖得太贵又没有人买。

    以后佛山木雕会不会失传?“很难说,因为现在的人很实在。”何耀辉摇摇头说。面对佛山木雕目前的发展困境,何耀辉更希望政府能加大重视度,如一些精品,原本不舍得卖,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出去,这些精品绝品卖了一件就少一件,一旦流向国外,国人以后恐再也难见,他希望政府要有意识去保留这些精品。对于未来,何耀辉说,将继续招收具有天赋和资质的学生,并出一本个人传和一本木雕雕刻的工具书,“一旦我老了,做不了了,这门手艺就失传了。”

责任编辑:严张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