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没必要回避这样一个现实,艺术陶瓷界目前唱衰“大师”的风气渐浓渐盛,尤其是这次81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新鲜出炉,更是让很多人坚信景德镇“名人名作”瓷已翻越价格颠峰,步入下行线……关于景德镇艺术瓷的溢价问题,我在2010年12月曾撰文探讨其成因,也就是说,我认为景德镇的艺术瓷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溢价现象,而不是现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再次进入黄勇的工作室。
2008年我第一次进入黄勇工作室后,写了篇《黄勇的本钱》,其中有一段文字:“初看黄勇的陶瓷作品,是景德镇遍地的传统中国风,山水花鸟,才子佳人……这样的风格似乎老派,也似乎没什么新奇与过人之处,如果没有相当的国学底子,一般人是很难咂摸到其间的韵致与禅意的。”这次二进黄勇工作室,发现他依然在创作着类似题材的作品。
我认为,黄勇身上“士”的风味很重。
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其实是由“士”这个阶层一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所谓“士”,应该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传统的“士”多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下的“知识分子”却每每“为稻梁谋”——因为这点不同,“士”这个阶层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精英文化,传承到今天就成为一项项需要有足够的文心财胆做支撑的“雅趣”:比如闻香,比如品茗,比如听琴,比如观棋……这些“雅趣”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惟有专于术,方能通于道。
说黄勇“士风”很重,就在于他的心无旁鹜,倾心于陶瓷,专注于尺幅。
我很担心景德镇的很多陶艺家会在当下的聒噪声中迷失自我——人人都在唱衰大师,人人都在唱衰传统,曾经的追随立刻成为一种盲从,所有的努力,一瞬间似乎都成了“误入藕花深处”的歧途,景德镇人特有的陶瓷文化自信崩塌于无形——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忧虑,是因为景德镇众多的陶艺家中,类似于黄勇这样“内心强大”的实在是寥寥。随着学院派的日益丰腴,随着外来艺术家的逐渐适应,锋芒渐露,景德镇本土艺术家(我曾经称他们为“胞衣奴”)原有的中心意识与施教者地位被严重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不够强大的人的确容易迷失自我,并再次随波逐流。
我认为这样的结果于景德镇而言未必是一种进步。
黄勇是一位生活很西派的人,喝咖啡,听歌剧,开路虎……但这些并不影响他沿袭“景德镇遍地的传统中国风”,画山画水,画花画鸟,画才子佳人,画高人韵士,这种文化混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拿来与包容的自信。中国文化一向对外来的、新潮的文化取“兼收并蓄”之态,只要是对自身文化有建设性的,就毫不见外地拿来,毫无成见地包容。这样的文化自信,是我们绵延并鹤立于世界文明史的本真。
景德镇应该记住这一点,多一点黄勇这样的人。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2012-11-09
老茂:奎屯的朋友想知道你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