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今年的“金九银十”已曲终人散,全年的最后一搏也未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依旧是“金九不金、银十不银”,依旧是冷清、惨淡。
在市场日趋疲软的情况下,陶卫企业和商家可谓挖空心思,不管是节假日的促销,还是人为策划的“砍价会”,其主旨均是以价格为主打的促销,且在促销之招术使尽用滥之后,无促不销逐步取代了正常的市场营销。无促不销的苦涩和尴尬,令陶卫企业和商家对行业“寒冬”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促销的常态化,让无促不销有了用武之地,并成为营销的主力军,或是营销的唯一。许多业内人士纷纷感叹,目前的市场难做,没有促销就没有销量。一年中不间断的促销,让陶卫产品的市场销售背离了正常的轨道,或将一步步引领企业走向穷途末路。无促不销,作为行业发展的恶果,由所有企业承担,但恶果成因却是由于企业的盲目发展、无节制扩张、追求效益的短平快、缺乏持久发展思路造成的。产能过剩遭遇市场骤冷,成本上涨考量生存极限,让无促不销成为救命稻草,所有企业和商家都死抓不放,都是迫于市场无奈和生存压力。
无促不销,看似一条不归路。面对木已成舟的现实,陶卫企业如何调整、转型、改变、突围?是等待市场的回暖,还是通过他法破解营销难题?陶卫企业面对已如毒瘤般侵蚀正常市场营销的无促不销,该何去何从?无促销,就没有销售,只有依靠一波又一波、一轮又一轮的、各种名义不断的促销风暴,来刺激消费需求,实现市场营销,这样的状态,企业和商家都伤不起。
面对身陷无促不销泥淖却又不得不为之的无奈和尴尬,陶卫企业走到这一步,是洗牌的前兆,还是“寒冬”的开始?转型、升级、创新、研发、节能减排、设计、品牌建设等,已成为不同企业的不同途径。殊途同归,突破眼下的市场困局,打破无促不销的魔咒,获取可持续的发展平台,这些因素都必不可少。
无促不销有市场疲软的外因,亦有祸起自身的内因。如价格的不透明,较大比例的折扣,与标价天壤之别的成交价,让消费者如坠迷雾,始终猜不透陶卫产品的价格到底有多深。如目前国内市场陶卫品牌林立,地方性的、全国性的、主攻国内市场的的、专事外贸出口转内销的,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价格战的氛围自然相当浓厚,到最后,水到渠成进化到无促不销。再如随着市场收窄,陶卫企业和商家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客户,将市场营销的秘密武器——促销——公开化,并使之频频出击,最终促销常态化,无促不销也就随之常态化。
正所谓法不责众,当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促销时,如果自身的品牌没能修炼成型,抵御不住市场“无促不销”的诱惑,不加入促销之列,显然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国内陶卫品牌,无法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因此,在全国上下促销的洪流中,纷纷“跳水”,融入促销大军,足见促销的诱惑之大、威力之强。众多陶卫企业已无还手之力,惟有顺从之势。
有业内人士称,或许无促不销会延续更长时间。因为民族品牌尚不成熟、市场尚不规范、消费尚需理性,陶卫企业需要更大空间和更多时间去完善、改善,去削弱无促不销的负面影响,还原市场营销的本来面目。现阶段陶卫市场的无促不销,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但在众多企业的纵容之下,已能兴风作浪影响到陶卫企业和市场的正常状态。
得病容易去病难,无促不销作为陶卫市场的病害,陶卫企业虽深知其危害,却无力拒之门外,明知是坑也要跳。因此,扭转无促不销的被动局面,目前尚无速效良药。虽说转型升级、优胜劣汰、行业洗牌等可能会对陶卫市场的无促不销带来积极作用,但目前的行业现状,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生产成本居高手下,新增产能仍在上马,国际市场不景气带来更多出口企业转内销,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仍会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冲顶回落还需时日,无促不销还会持续。同时,陶卫企业面对成本优势不在、成本持续上涨的发展新形势,纷纷把创新、设计、渠道下沉、品牌建设等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推手,借此转化成本压力,谋求新的竞争优势。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时间和考验,前有国际品牌的天花板效应,后有国产陶卫品牌创新、设计乏力,模仿、山寨盛行的随大流模式,依托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的高端市场竞争,获取全新竞争优势,摒弃促销的低端竞争手段,自我掂量,差距有多大?无促不销是否还会盛行很长时期?
无促不销作为现如今陶卫市场的主旋律,有其产生的根源,有其泛滥的土壤,有其生存的空间。虽然它严重扰乱了陶卫市场的正常秩序,但存在即是合理,不促销就是很难产生销售,怨得谁?(文/易水陶)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