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导向对陶瓷行业的影响

来源:《陶城报》 2012-10-23
阅读量:116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GDB首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十一五期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并与地方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政绩挂钩,足见中央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作为珠三角制造中心的佛山,政府更是大刀阔斧地开展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陶瓷产业首当其冲,自2007年掀起了史上最严厉的整治风暴,通过关、停、转等多种手段,达到了整治提升的目的。在中国,政府下决心要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佛山建筑陶瓷行业成功整治提升就是鲜活的见证。拥有喷雾塔和窑炉的建陶企业由十五末的400多家整治至十一五末不足70家,保留下来的60多家无一例外地通过投入巨资整治提升达到省级或市级清洁生产的要求;南海区保留下来的10家建陶企业全部完成了窑炉与喷雾塔烟尘集中脱硫、除尘处理,安装了在线检测,并与区环保局联网,实时跟踪检测,使每家建陶企业的环评许可指标年总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期间政府通过狠抓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从而完成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虽然工业污染源的总量降了下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交通污染越来越严重;以柴油、天燃气和液化气为燃料烹饪的酒店餐饮业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活烟气的污染与日俱增。工业、生活污染交错聚集,形成的总量仍然很大,灰霾天气不减,空气污染导致人们健康受到影响,网民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出的怨言与诉求越来越多,网络问政、问责,给政府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入十二五,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逐步完善的臭氧、PM2.5、PM10的检测点及其实时信息的公布,迫使各级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

    2012年10月9日,笔者作为佛山市人大代表,参加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立湃带队的“佛山市人大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小组,先后到禅城区、高明区分别调研了佛山大道黑烟车辆专项整治、禅城区在建世博酒店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及大气环境投诉的处理情况、高明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广东溢达纺织公司废气污染防治情况,并分别听取了禅城区、高明区两地政府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情况,10日,检查小组在市人大三楼会议室听取了市政府及环保局关于佛山市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立湃做了重要讲话,传达了刘悦伦市长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七项措施,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检查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工作,并谈了三点感想:1、铁碗治污,形成共识;2、指标下降,改善明显;3、任重道远,仍需努力。并提出了四点建议:1、坚持努力不懈怠;2、行动上不能手软;3、加大投入不怜惜;4、联合执法不动摇。市政府、市人大对大气污染源防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必然对有污染行业的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筑陶瓷行业将再次迎来新一波的整治提升。

    各级政府之所以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如此重视,是基于广大市民对环境恶化的不满以及对良好环境的诉求和期盼。最近报纸、网络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就不容乐观,如2012年10月16日《南方都市报》A10版报道:“空气真不怎么好”,珠三角62个站点中57个超标,3个重度污染;当天《佛山日报》报道了“佛山十监测点空气全'受污'”,其中3个点轻度污染,5个点中度污染,2个点重度污染。随着各地政府对检测点的增加和检测设施的完善,以及更加透明的大气污染信息公布,对政府的有效防治压力就更大,采取更严厉的防治措施就成为必须;十二五期间在增加对生活污染源如黄标车尾气、酒店餐饮烟气、建筑工地扬尘等防治同时,必然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力度。在此次人大调研座谈会上,笔者了解到禅城区所有保留下来的建筑陶瓷企业也像南海区一样全部安装了在线检测,且逐步实施天然气取代煤制气,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废气;连经济欠发达的高明区也在推行天然气为主的工业燃料,有计划淘汰煤制气;这无疑给南海区建陶企业一个警醒:靠相对低成本却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废气排放的煤制气维持陶瓷生产的日子已不多了,必须早做准备,调整能源结构,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消化煤制气一旦改烧天然气所增加的燃料成本,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陶瓷行业既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虽然解决了二氧化硫的排放,但仍然无法解决氮氧化合物排放的问题,氮氧化合物总量排放减少10%,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新增的约束性指标,此前环保部和质监总局于2010年9月27日联合颁布实施的GB25464-2010《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排准》,氮氧化合物排放限值是240mg/m3,这是悬在陶瓷行业每家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无论是煤制气、天然气还是液化气,未治理前的氮氧化合物排放一般在500mg/m3左右,要达到限值要求,投入必然加大,运营成本也很高。目前还没有像脱硫那样投入低、运营成本低的脱硝设施与添加剂,一旦强制执行,对建陶企业而言,难度、投入和压力都很大;若品牌、产品创新不提升,则本来微利的情况下,又增加脱硝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利润将更低甚至亏损,有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因迈不过这一坎而关门倒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可回避且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客观事实。

    笔者认为要减少脱硝的压力,就要设法在产量、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减少燃料的使用,如将压力式喷雾塔湿法制备粉料改为机械研磨干法制备粉料,完全不需使用任何燃料,只是用电而已;湿法改干法制粉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避免了湿法制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废气、废尘的排放,整个干法制粉过程可以做到废气、废尘、废水、固体废物零排放,从而减少企业脱硫、脱硝的处理量和排放量;其二,干法制粉无需耗用燃料,也无需使用球磨机,比湿法制粉综合能耗减少45%以上,运营成本低;其投资额也不高,日产1000吨粉料一套干法制粉装备,也就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意大利、西班牙、巴西陶瓷生产国一些企业已大量推行干法制粉,其技术、装备已日渐成熟。

    另外,近两年市场上热销的仿石材系列釉抛砖、抛晶砖产品,若由直接燃烧燃料烧制釉面(熔块)改为激光烧制,则二次釉面(熔块)烧成工序也可以不用燃料,生产过程就避免了氮氧化合物等废气的排放,可以做到如同电子企业的车间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佛山已有一家企业与意大利企业合作,成功用激光烧制出抛釉砖、抛晶砖产品,其产品质量、各项物理化学性能不逊于传统辊道窑烧成,尤其仿石材视觉效果更逼真、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总之,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必然对陶瓷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这方面需要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在陶瓷工艺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同时,必须结合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从治污结构上去突破和改变,最终在越来越严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过程中,企业不仅仍然能生存下去,而且还会发展得很好。

责任编辑:张建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