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对于一个初到者而言,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是一处很难定性的机构,这里的博士很多其实是艺术家,而领导着这个机构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陈雨前博士在饱学的同时,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陶瓷文化的启蒙与推广,策展、组织锋会、编书、修典、演讲,向政府提供战略咨询,充当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库,甚至跑项目,甚至像一个老板一样管理项目……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的招牌下进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气质,它不仅仅是一所陶瓷艺术类院校,一所材料工程类院校,更是一所触须涉及产、学、研、政多领域的文化综合类大学。这样一所文化综合类大学的存在,对于景德镇而言,意义非凡,它从这座产业结构单一的古老城市中,提炼出了陶瓷文化的结晶体,并且广为传播。
这是这个机构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一)
我是在2005年笔政《瓷都晚报》期间接触、了解陈雨前博士及其“景德镇学”的理论框架的,说实话,那时候我对景德镇这座城市的认识兴趣要远远大过对陶瓷的认识兴趣,尽管2004年“封都事件”中,我曾经率队到中国的几个主要陶瓷产地采访,但缘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关于陶瓷产业的认知依然仅仅止步于皮毛。
我几乎在第一时间阅读了陈博士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的《谁来拯救景德镇》,不仅被其中的拳拳之心所感染,更被文中的观点与思路所折服。
这个观点与思路的核心,就是建立“景德镇学”。
尽管我不是一个学者,但长期的阅读习惯和曾经的工作履历,让我对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区域经济的个案分析与中观观察,有自认为比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与思考。人类城市的成因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政治、地理和商业。而且,就发展而言,这三大要素也是根本性的。在传统的学术序列中,对城市文化的观察被划分到社会学范畴,重时间,轻空间;重政治,轻工商;重田野调查,轻理论架构……以一座城市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在中国的社会学科几乎是一空白。
以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逾千年而不绝,这样的个案,应该说是鲜见于人类社会。
景德镇享有“中国瓷都”的世界声誉。这座被两千年瓷魂窑火养育的古城,曾将原生于中国的瓷器推向历史高峰,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景德镇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古瓷业文明体系,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它有着深厚、博大的陶瓷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景德镇能成为一门学科的学术根基。
2005年年底,我在认识陈雨前没多久时,得到消息说他在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在中科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科普博览·文明星火·中国陶瓷”(插图)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据说这项课题对于“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诞生,作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奠基和初期的实践探索。
2006年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首次提出了“景德镇学”的学术概念。同年9月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暨“景德镇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16日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举行了“景德镇学”的首场学术报告会。
“景德镇学”的提出和诞生,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个体性和时机性。
2007年底《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的付梓出版,真正地让“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让世人了解、认同和支持、参与“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活动。这本书是陈雨前那几年里对“景德镇学”进行探索与探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
(二)
2004年,陈雨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受到 “敦煌学”著名学者之一金维诺先生的影响和启发,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灵魂主编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
丛书分别从陶瓷文化、陶瓷传统工艺、传统雕塑、粉彩瓷绘艺术、陶瓷习俗和古彩装饰六个方面对陶瓷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专项研究,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各个角度探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体例。这套丛书成为“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成为“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实践载体,是“景德镇学”初步的和部分的研究成果。
2006年12月,陈雨前教授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主编。
《陶瓷艺术分典》是在充分借鉴古代及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以来至1911年的中国陶瓷文化典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类整理和资料性的汇编总结,为陶瓷学界、业界、教育界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景德镇学”有着深厚的根基,与《陶瓷艺术分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陶瓷艺术分典》作为《中华大典》的一个分支,同样是“景德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机部分。
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之一的《景德镇陶瓷史》是陈雨前教授用“景德镇学”的眼光和理论体系来构架的又一项目。
《景德镇陶瓷史》把景德镇放在世界、放在中国社会、历史、民族、生活方式、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要求,用世界文明史、文化史的角度,来统摄本项目,是对景德镇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一个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提升,也是对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角度的探索和研究。
这套书的开篇之作是《图像景德镇》,它以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为题材,以景德镇陶瓷的造型、工艺、装饰技法,制作出一幅幅陶瓷作品,来形象地生动地反映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包括景德镇城市的沿变历史、瓷器发展史、陶瓷工艺、瓷风瓷俗、传播等各方面,文释图、图映文,图文并茂,艺术地再现和反映景德镇陶瓷史,是专为本丛书的出版而专门策划的专题之作,极具新颖性和创造性。
(三)
在我认识陈雨前的这几年里,我的这位大学同学年年都有大动作。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及其团队不仅仅将“景德镇学”停留在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理论研究阶段,更以此为理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陶瓷实践探索。
比如由陈雨前策划的“火铸史诗——中国建筑艺术经典世纪纪念瓷”,“陶熔圣火——北京2008奥运会纪念瓷”,“陶瓷中国——中国世界遗产”和“双面绘佛像瓷板画”等项目,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将“景德镇学” 应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为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树立了良好的范式。
我最近得到消息说,陈雨前博士刚刚得到了一个新的头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陶瓷文化大使。
自1985年落户景德镇,陈雨前在过去的27年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件事而为,那就是如何向世界推介景德镇——这是一件应该做、应该早做、应该众人做的大事情,尤其在当下“文化强国,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瓷之母国的中国,更需要有类似陈雨前这样的担当之士。陈雨前也曾说过,要想让“景德镇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不是仅靠他一己之力就可为的,需要有几代人的努力。
我们应该承认陈雨前的这一认识与实践在今天有扛鼎之势。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