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号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4-02
阅读量:1376

      3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目标有二:一是民间金融阳光化,使实体经济与民间资金对接;二是民间金融规范化,摆脱目前四处泛滥、监管乏力甚至无人监管的现状。阳光与规范,两者并行不悖,就像盾与矛不可或缺。目前民间金融风险正是以往漠视民间金融的直接后果。处于破裂高峰期的高利贷链条,使民间金融监管成为重中之重。在十二项主要任务中,第十一条是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第十二条是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当地出现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难辞其咎。此次试验的亮点在于,久藏地下的民间金融有了出头之日,建立多层次民间金融体系有了试验的场所。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此次试验暂时还未涉及更深的制度层面的变革,有纲要而无细则,也没有涉及小微金融机构的融资与控股权等关键激励机制的改革,虽然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如果发展势头不错的小贷公司的控股权旁落银行之手,如果小贷公司的资本金受到限制,则小贷公司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细则的出台将考验地方政府市场化的决心与勇气。

      试验区的设立以及相关金融改革措施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信号。信号一:局部试水意在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方案内容涉及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民间金融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全国范围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意在通过温州地区金融改革的探索,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存在裹足不前的问题。国家通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以地方带动全局,有利于改革的突破,值得期待。信号二: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供血能力。会议提出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鼓励发展新兴金融组织等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大金融资源的供给,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实现资金的供需平衡,最终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信号三: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会议针对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等特点,明确表达了规范民间金融的意见,对全国范围民间金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的一大重要取向,就是要引导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野蛮成长”走向“理性发展”。去年一段时间以来,在银行流动性趋紧的大背景下,社会大量充裕资金涌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市场尤为火爆。民间金融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另一方面,一些利率畸高的金融拆借也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温州民间资本量较大、资金较为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这是国家在温州试水民间融资管理的主要原因。对于下一步如何规范其发展,值得关注。信号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向。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和增加税收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这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始终不明显。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必须成为今后我国金融服务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从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看,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正在酝酿的过程当中,如小贷公司基金等,金融业的创新,成功标志就是建立起信用体系,建立起信用定价市场,并且给信用准确定价。无论何种方式,只要达到上述效果,就算是好的金融市场,小微企业也好,产权交易也好,风险与信用的准确定价才是根本,其次才是各种金融方式的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度拓展。温州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温州金融生态恶化并非金融机构太少,而是小贷公司被制度卡住了脖子,民间高利贷失控源于信用根本无法正确定价,多过米铺的银行营业网点,没有真正与当地实体经济接轨。

      不希望看到温州好高骛远推出无数的金融衍生交易与杠杆交易,而希望在本土化、在服务实体经济、在信用定价上有踏实的进展,只要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温州试验是风向标,试验的成功将为中国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树立标杆,进而解决中国资金效率低下、草根市场艰难的现状。失败,非温州一地之祸;成功,也绝非温州一地之幸。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