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

来源: 2005-12-15
阅读量:2242
在英文中,中国、陶瓷、昌南(景德镇的旧名)是同一个单词。由此可见,景德镇在陶瓷产业中的高度地位。可以说,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可以说,景德镇是与国齐名的城市。 
   千百年来,歌咏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华美诗篇俯首可拾,感人肺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佳瓷动四方。” 
   “帆日日敝江来,陶舍重重倚岸开。” 
    这些美丽的诗篇忠实记录了千年瓷都景德镇往昔的繁荣和在陶瓷行业的高度地位。 
    据说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珍藏着600多本描写景德镇陶瓷的书籍,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目前我国有300多年历史的品牌尚存10个,千年品牌则只有景德镇!这个品牌至今令许多西方人垂涎三尺。 
    但是,这个光彩夺目的品牌出现了危机,有的陶瓷产区已公然“问鼎周室”,众多媒体对她颇多非议,景德镇品牌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让我们来对她作一次理性的探索: 
    要了解现在的景德镇,不能不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她的历史。 
    一、源远流长,名高天下 
    景德镇最早称新平镇,据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据此作最保守的估计:景德镇从东汉就开始产陶瓷了,至少也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比起其他陶瓷产区来,历史更为悠久。 
    除了历史悠久以外,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持续高速的发展。江西万年出土的陶片有10000年的历史,山东后李文化的陶器有8000年的历史,陕西仰韶文化的陶器有6000年的历史,但这些地方没有象景德镇这样持续高速的发展。景德镇在东汉生产陶器后,在南北朝的陈朝时候就开始生产瓷器,相差不过300年左右。有些地方生产陶器的历史比景德镇更为悠久,但生产瓷器最早的应该是景德镇。而且早在陈朝的时候就开始名扬于世。陈朝皇帝陈叔宝要景德镇生产陶瓷柱础进贡建造宫室。其后的隋朝也要景德镇进贡陶瓷狮象大兽“奉于显仁宫”,到了唐朝,景德镇还出了两个陶瓷品牌,一个叫霍窑、一个叫陶窑。陶窑的瓷器载入关中,引起轰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霍窑的瓷器“莹缜如玉”,两家陶瓷均向皇宫进贡,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间,当时还名为昌南镇的陶瓷业又为朝廷进贡了一批瓷器、器底均书“景德年制”字样,这批陶瓷“光致茂美”影响很大,因此“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并沿用至今。同时,景德镇也不断吸纳北方陶瓷艺人加盟,在几百年的时间中集众家所长,从而使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界级瓷都。从元朝开始,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瓷局,明清两朝均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直到民国共和。明朝开始有“至精至美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的说法,清朝康乾盛世景德镇瓷业达到巅峰;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巧夺天工。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使景德镇人引以自豪的陶瓷美术绘画大师“珠山八友”。其中王大凡还在1919年巴拿马国际工艺品竞赛会上获得奖状和金质奖章,并引起轰动。景德镇解放后的第7天,国务院即将当时隶属于浮梁县管辖的景德镇跃升为地级市——景德镇市。1953年又升格为省辖市,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其中唯一一个以工业特色而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陶瓷屡获殊荣,业绩骄人,独占风流! 
    在上述历史中,有两个方面还得提醒人们注意,一是自南北朝开始,朝廷就长期在景德镇征调瓷器,直至解放后的“主席用瓷”也是在景德镇生产的。之所以如此,显然是由于这里的瓷器代表了最高水平。但有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景德镇的陶瓷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行于九城,施及外洋”。清朝前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的大量出口,甚至使得世界贸易的天平都产生了倾斜,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大量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淌进了中国的腰包,了解这些历史,对于客观地认识评价今天的景德镇陶瓷产区很有意义。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呢? 
    首先,这是由于它“水土宜陶”,瓷土资源异常丰富。坯料、釉料、耐火材料应有尽有,几乎可以称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土质优良,景德镇的高岭土早就成了优质瓷土的代名词。高岭土的发现和利用,也是景德镇人民对世界陶瓷产业作出的宝贵贡献。景德镇境内河流较多,并汇集市区。既满足了工业用水,也为原燃料、陶瓷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景德镇的昌江可以通达鄱阳湖直至长江,便于向广大区域辐射),景德镇人民还广泛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水车、水碓)来进行瓷矿石的破碎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第三,景德镇为丘陵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和周边各县有丰富的松树、柏树、杉树及各种杂木,生产陶瓷需要大量的能源,清代时期的大窑,一窑瓷器要用500担窑柴,合25000公斤重,没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就没有往昔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第四,景德镇四面环山,地处长江以南的丛山僻壤,外围又有鄱阳湖、洞庭湖作为屏障,因此几乎千年没有战火。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占领了南昌、九江等地,但只派了飞机到景德镇扔了两颗炸弹就走了。宋代及其以前,景德镇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而已,绝不可能称为瓷都。而宋元时期,我国北方战火频繁,北方的陶瓷艺人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迁,首选之地就是景德镇。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广纳陶业精英,因封闭而发达繁荣,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随着宋元时期北方战火不断,景德镇登上了瓷都的宝座,此起而彼伏,北窑遂微。当北方陶瓷艺人“战士阵前半生死”时,景德镇则“美人帐下犹歌舞”,因祸得福。这种因封闭而造就的繁荣,又为她今天的滑坡埋下了思想性、心理性的祸根。 
    繁荣史如此、衰落史和现状如何呢? 
    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景德镇陶瓷业经历了几次衰落和危机。这种衰落史也源远流长,是由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造成的。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频频侵犯中国,清政府被迫连续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陆续向列强支付了高额赔款,这些赔款又通过苛捐杂税摊派到人民身上,景德镇作为工业重镇,自然长期要遭到高额盘剥,因此一路下滑。《马关条约》以后,列强可以在中国直接开办工厂,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和廉价的中国原料、劳动力,生产出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景德镇传统的手工业方式的陶瓷生产本来就斗不过机械化的陶瓷生产,税收也比洋瓷高得多,民国时期大约是洋货的3倍多,因此,景德镇的瓷业江河日下。规模、质地日益下滑,陷入到粗制滥造的泥潭之中。民国期间,虽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几番努力,亦有成效,但无法改变大局,景德镇人手捧着金饭碗在苦苦挣扎。 
    周恩来说过:“景德镇是块金字招牌”,邓小平也说过:“瓷器就是景德镇的名气大”。解放以后,拥有巨大无形资产的景德镇适逢计划经济体制,犹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合作社、公私合营,国家投资方式使景德镇有了一批规模化的陶瓷企业,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轻工部陶研所等科教研单位也落户景德镇,景瓷生产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又使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又出现了夕阳红的凄凉美。 
    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再一次获得了可喜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三角牌瓷片和人民瓷厂、光明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和青花玲珑日用陶瓷广受市场欢迎并取得了很高的荣誉,景德镇十大瓷厂显赫一时,至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为止,景德镇生产的墙地砖、日用陶瓷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同东三省一样,景德镇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这些贡献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弊端日益明显,企业缺少活力,包袱日益沉重,80年代后期景德镇墙地砖在行业中逐渐由龙头位置落后于佛山的建陶业;日用陶瓷在90年代也显现出落后的景象。为了摆脱困境,90年代中期,景德镇决策者决定将大瓷厂划小包干,以激发企业活力,并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结果大部分有规模的企业土崩瓦解,划小后的企业资金不足、配套不齐,更不能适应大卖场、大酒店的需要,只能望单兴叹,出口能力也大为减弱。景德镇在建陶业几乎全军覆没后日用陶瓷业又溃不成军,拿不出几支象样的队伍了。在我国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的陶瓷产业蓬勃发展,千年瓷都景德镇却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景德镇陶瓷产区目前的基本状况如何呢? 
    现在的人很务实,喜欢用销售额来说明问题,景德镇陶瓷年销售额统计数字不过17个亿、其中包括2000万美金的出口。这个年销售额大约是福建德化的三分之一、广东潮州的七分之一强、也远远落后于唐山、淄博等陶瓷产区。 
    然而这个统计数字非常值得推敲,第一,景德镇的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市场规模大、人气旺,德化和潮州的陶瓷市场加起来也没有景德镇的大,这里面的统计数字难免有一定的出入。当然,景德镇以零售为主,批量小;而潮州、德化企业大单多,不一定通过当地市场销售。 
    第二,景德镇的小企业多、作坊多,统计困难,销售渠道又特殊,如在全国各城市直到国外的展销大军的销售额如何统计?这一部分就依统计数字乘以3,恐怕还远远不止。 
    景德镇现在还有2家墙地砖厂共3-4条生产线在生产;日用陶瓷成规模和体系的也不过5家,有的还缺少活力;艺术陶瓷以望龙公司、佳洋公司等较为闻名并富有生机和活力。原先的十大瓷厂划小后和一些新兴的企业加起来,形成了上千个作坊式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存活但单体能量不大,以艺术陶瓷、日用陶瓷为主。景德镇的特种陶瓷、电瓷也有一定地位。目前景德镇陶瓷的科教研力量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陶瓷学院被称为陶瓷圣地。景德镇的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在众多陶瓷产区中仍是数量最多的。景德镇的日用陶瓷的品种仍是相当丰富的,但存在企业配套能力差、产量小等问题。 
    至今仍值得景德镇人骄傲,并使各陶瓷产区无法企及的是艺术陶瓷。她至今在品质、品种,特别是品味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景德镇陶瓷产区“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重要保证。 
    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而拥有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拥有市场欢迎的强势品牌。景德镇还有这块金光闪闪的大品牌,她缺的是大工厂;如果她能利用好自己的大品牌的话,大工厂还是小问题。 
    景德镇还有十分强大的陶瓷人才队伍,缺的是龙头先锋。在全国各陶瓷产区特别是大佛山产区,来自景德镇,包括陶瓷学院、陶瓷学校的人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可观的数量,他们不仅在陶瓷行业技术队伍中举足轻重,也在陶瓷行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是企业家、知名企业家、行业领袖级企业家:谢岳荣、鲍杰军、何乾、吴南昌、陈国胜、徐平、詹长春、欧阳天生、陈晓辉等数不胜数,将星灿烂。没有景德镇培养出这样一批杰出人才,就没有大佛山陶瓷行业的今天,也没有中国陶瓷行业的今天。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年那月,才能够……” 
     东平河畔、石湾街头,《松花江上》的曲调有时会涌上我的心头。 
     这种感情或许不是我独有,不知道能否转换成景德镇的生产力?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来的是:几年来,景德镇的民营企业仍在顽强的发展着、全市的陶瓷销售额仍在增长,艺术陶瓷更是勇攀高峰,余望龙先生甚至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它。这话也确实不无道理,不少品种都一再刷新了历史记录。招商引资,陶瓷工业园也有重要进展。 
    确切的说,景德镇是横向位置落后了。 
    三、谁动了我的奶酪 
     前文已从列强侵略、苛捐杂税、极左干扰、决策失误涉及到景德镇陶瓷产区落后的原因,这里主要从思想上、文化上讨论她落后的原因。 
     景瓷发展史有两个特点:一是因地处丛山僻壤而造就了其繁荣;二是繁荣又是长期在物资短缺时代形成的,没有经历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营销观念。新时期以来,历史的优势变成了现实的包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趋势的时候,封闭不仅在交通上、信息上制约了景德镇的发展,而且使得早已形成了强烈优越感的景德镇人迟迟不能转变观念、夜郎自大,对新事物持排斥态度。因而当营销时代到来的时候,固步自封的景德镇被人家快速走到前面去了。 
    前文还说过:大跃进、文革等极左路线伤害了景瓷的发展,也说过景德镇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国家作出过宝贵贡献,在计划经济盟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候,左的思想仍长期危害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这种思想的最大特征是惟上是从。我的母厂是著名的三角牌瓷片生产厂——景德镇陶瓷厂,曾经十分红火,但是一到年底就把利润基本上交,竭泽而渔。不象当时石湾的国营瓷厂千方百计把利润截留下来发展生产。一直到我们大幅度滑坡的时候依然如故。但是上级并没有保护好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恐怕还有所坑害。这样说一是因其干扰企业有个性的领导的工作;二是我的母厂在十分需要资金,而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国企业平均负债率20%左右的时候告贷无门,大量的投资却向江西高安的陶瓷业投去,而此地过去根本不产陶瓷!三是景德镇至80年代也获得过一定的陶瓷产业投资,但是“婆婆”特别多,都往这些“好单位”塞人,造成人满为患,投资失败。 
    惟上是从的观念还得追究于意识形态。在90年代前后,景德镇出了一个“杂文大家”,他的“喻世杂文”被吹捧为“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真是勤奋得可爱,景德镇差不多被他“统一”思想了。他的杂文不痛不痒、不偏不倚、惟惟诺诺、“完美”无缺,充满着奴性和说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落后与这种人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终于阻止了景德镇的“和平演变”。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潮州、德化、唐山、淄博都变到景德镇前面去了,景德镇终归也得大变。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精英”虽然阻碍了历史进步于一时一地,也给读者留下了笑柄。有人说他的说教文章是文字游戏,而另一位当年也被迫捧过他几句的人则说:游戏还有智慧,纯粹就是垃圾! 
    惟上是从则难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这种情况在景德镇也颇为常见。比如佛山陶瓷行业的企业报刊满街都是,并通过向经销商发行以至各地都有,而这些企业报在印刷发行的手续上并不怎么齐备,但仍办得很好。可是景德镇有人办了一份《景瓷信息》,社会意义更大,却有人不准办,被迫停了下来,因为什么准印证号、登记证号这些乱七八糟的手续还没有办齐,你说这不叫画地为牢叫什么?除了这种“应该”慎之又慎的宣传大事以外,税收也卡得特别紧。有个笑话说有人讨论火星上有没有人类,另外一个人则肯定的告诉他没有,理由是美国税务局没有派人去收税。这个笑话用来讽刺一下景德镇税务局也是合适的,景德镇因财政紧张和观念束缚,在税收方面也卡得太紧。其他陶瓷产区则不尽一致,这就使得景德镇产区没有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中国的陶瓷企业往往一上市就滑坡,原因之一就是上市后要透明,税收不能少。景德镇是一家没有上市的“上市公司”。 
    令人欣慰的是,景德镇的这些陈腐观念也在得到改变,最近,景德镇市委副书记陈兴超在佛山对我们说:今后我们用人不再是用那些惟惟诺诺、四平八稳、“完美无缺”的人,而是要用优点、缺点、长处、短处都很鲜明的人,用好人家的优点、长处,限制人家的缺点、短处就行了。 
    谢天谢地,那些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人早就该下岗了。说不定,咱们还可以弄个师长、旅长的干干。 
    但愿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拿着鸡毛当令箭也比不敢做梦强! 
    除了惟上是从以外,景德镇的“企业文化”也有一种小家子气。近20年来,景德镇陆陆续续组织出版了一些宣传介绍景德镇的书籍,比如《瓷国及其高峰》、《瓷的传人》、《瓷都纵横》等,这些书及其景德镇的一些报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传几个艺人几件瓷器的文章较多,宣传介绍大企业、大生产、新观念、新思想、营销管理的较少,这也无形中助长了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的思想倾向,在思想上、文化上以至行动上都落后于时代。 
    匈牙利著名诗人斐多菲曾经吟道: 
   “我亲爱的匈牙利呀, 
    你什么时候才会醒来呢? 
    你的醒来, 
    也许在来世!” 
    景德镇什么时候才会醒来呢? 
    四、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 
    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瓷窑如均窑、定窑、汝窑、龙泉窑等都曾显赫一时,不逊景德,明代以后,又无一可以和景瓷相提并论。今天的景德镇,四面受敌,令人有难以招架之感,今后的景德镇将重蹈一些历史名窑的覆辙还是万里长城永不倒呢? 
    现在的竞争是民营企业的竞争。陈春花教授认为:民营企业的生存选择有三种,一种是破坏性价格能力,它以技术储备为基础,它能推出低价产品,又能推出高价产品。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科教研基础比较雄厚,但远远没有形成破坏性价格能力,这种方式,不适合景瓷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种方式叫速度革命。即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速度非常快,形成了一种快鱼吃慢鱼的优势。景德镇也没有这种生存能力,相反速度很慢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第三种方式叫价值独占,即人无我有,这种方式非常适应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现在陶瓷产品的同类化和同质化现象普遍,而景德镇艺术陶瓷个性鲜明,独具特色,薄胎瓷、捏雕、颜色釉、名人名作,令众多陶瓷产区可望而不可即。这从景德镇陶瓷的展销大军也可以看到,他们不仅在全国各城市“扫荡”,而且是各陶瓷产区举行陶瓷活动的生力军。几乎所有陶瓷产区举行重大活动,都要邀请景德镇陶瓷的展销大军前来助威。因为景德镇的艺术陶瓷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品味高雅、与众不同,不仅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也深受各陶瓷产区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潮州、石湾、南庄、淄博、唐山、宜兴各陶瓷产区无不欢迎景瓷展销大军的光临,不少产区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他们的到来,外国人对景瓷唾涎三尺,中国其它陶瓷产区也得自叹不如。 
    在陶瓷行业模仿抄袭成风的今天,景德镇艺术陶瓷却能保持个性,这不仅是由于她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更是由于世传的职业熏陶。两千多年前,著名的管仲改革,有一条重要内容就叫做“士、农、工、商分居,职业相传”,保证了文化、技术的延续和积累。景德镇的艺术陶瓷产业也很有这种味道,职业世代相传,有不少小孩子都可以称为艺术家了、绘画水平很高,有些小孩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会绘画,都是祖传的结果。艺术陶瓷的生产投资可以很小,但却要长时间的学习体会,这非常适合景德镇的“镇情”。景瓷的价值独占,将为景德镇陶瓷产区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并重振雄风。其他陶瓷产区对此只好望高兴叹,难以企及。 
    和墙地砖、卫浴、日用瓷相比,艺术瓷的市场份额不大,它能否帮助景瓷渡过危机、重振雄风呢?我以为是完全可能的。艺术瓷是陶瓷的制高点,代表了陶瓷的品味和灵魂,现在的企业一不小心就做得非常大。成熟的企业不是比谁做得大,而是比谁文化、谁命长,是“剩”者为王!活得久就会有机会。乱世存黄金,盛世存古董。艺术陶瓷市场在扩大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在大幅升值,这都有利于景瓷的生存和发展。景德镇目前在向陶瓷旅游、高科技陶瓷方向发展,这固然不错,但要有决心夺回日用瓷的市场份额。和墙地砖、卫浴陶瓷相比、日用陶瓷投资不用很大。而景德镇的日用瓷技术成熟、品种丰富,缺的仅仅是大企业,这种问题并不是太难办。广西北流、福建德化等产区都是靠一招取胜,迅猛发展起来的,即是靠抓住了出口大单发展起来的。其它产区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景瓷的市场份额低并不可怕,除了招商引资等办法外,还可以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把众多的游兵散勇配套成龙,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是投资小、见效快的有效途径。过去景德镇的首长把众多的作坊变成大企业,后来又把大企业变成了作坊,今后可能会产生有识之士站出来,把小作坊再次配套成龙。另外,德化的陶瓷业从1978-2003年增长了334倍;日本1945年是一片废墟,而1980年即成为第2号世界经济强国、国民生产总值销售额均名列世界第二;唐朝著名的开元之治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国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人才、技术、科教研基地阵容强大,生产基地也有一定的基础,招商引资也取得了突破,景德镇陶瓷局长黄康明说:“我们现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人们有理由看好景瓷的未来。 
    毛泽东曾经说过: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可是去年,有300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却悲壮的宣告破产,专家认为:“这一块凝聚国人数百年心血,并在当今国际竞争浪潮中被寄予厚望的老字号招牌悲壮地宣告破产,从品牌文化的角度看来,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景德镇陶瓷的品牌价值、品牌文化远胜过王麻子、张小泉十倍有余,她是凝聚着国人千年心血的杰作,她是未用现代营销手段自然形成的名牌。痛心的是:现代媒体、现代手段、现代的一些机构和职能部门却总在有意无意的伤害这块美丽的千年大品牌。虽然决定景瓷命运的终归是景德镇人自己,虽然有些人并不是出于恶意,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们不能忘记三株口服液的教训,不能忘了社会责任心和民族的自尊心! 
责任编辑:admin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