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陶 跨国设厂水到渠成

来源:陶瓷周刊 阮庆全 2005-12-16
阅读量:1063
回首中国近两三年来的建陶业,不是广告战,就是品牌战;不是短兵相接的模仿战,就是淋漓尽致的价格战;不是工程相拼,就是区域相搏。总而言之,就是没一个太平,打得难解难分,打得鼻青脸肿,打得大家都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再加上原材料没个边际的猛涨,钢材急升的同时又导致陶机、模具、零配件的不断涨价,而后又有包装箱的升价,燃油燃煤几乎没个间断地涨个不停,今年又来一个电荒,这一切,不得不桎梏中国陶瓷的持续发展。建陶业要想寻得新的利润空间,其产品想涨又涨不上去,不涨又很难维持。多少人在苦思冥想,多少人又在极力的降低成本,多少人希望通过对新产品的研发而寻求新的增长点,可是,并非想象那么如意。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于是就水到渠成地有了外迁这一绝招,这的确可以把厂搬至盛产原材料的地方以求降低对原材料的运输成本,还可以把厂搬到盛产天然气及燃煤的地方去,以求改用更经济的燃料,从而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于是就有了全方位的扩大外销,从而拉动本身具有的大规模生产,以求薄利多销,以求内外启动市场而希望自己的全部生产线有一个连续性的转动。尽管有集装箱在不停地往外拉,尽管国内市场也并不疲软,但整个中国的建陶产量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一个比例的,这不能不存在着残酷而激烈的竞争,万人齐争独木桥可以想象是何等的艰难与悲壮。
  跨国设厂的时机已经成熟
  佛山市大宇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爱林先生对此却有新的见解:既然佛山的陶瓷企业及华东的一些陶瓷企业能够大胆地走南闯北,一见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杀向哪里投资兴厂,为什么只局限于在国内的四川夹江、山东淄博、福建泉州、山西阳泉、广东清远、河源、韶关、四会、高要等地方去办厂呢?明明国内市场空间并不是很大,在这些地方建陶瓷厂再将产品运到国内哪一方市场都不可能有多大的优势,何况大家都在齐踩跨国之门,准备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试想,生产成本不高吗?管理成本不高吗?经营成本不高吗?单说运输成本,就足可以让许多企业倒在自家门口而迈不出国门。为什么不可以轻装地走出国门,去中东、去非洲、去美洲、去前苏联……到急需建陶的国家及辐射度比较宽的地区去投资兴厂呢?同时还可避免在中国本土的恶性竞争,以及避免在这些国度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反倾销。因此,我们应该以站在全球市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陶瓷业,从而快速进入我们所及的市场领域。
  何况这些地区照样有价廉物美的陶瓷原料以及优惠政策,何况这些地方还不会有缺能源的威胁,何况市场空间却是远远大于一个中国的区域,何况我们还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独到的管理经验以及极具竞争优势的陶瓷机械设备,为什么不可以去这些地方投资建厂呢?为什么不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呢?何况我们的产品经过万水千山之后还有钱赚,就是仅仅节约这一去一来的运输成本就可以赚得盆满钵盈,有什么不可以呢?刘爱林董事长表示,他完全愿意为这些前去国外投资兴厂的人士牵线搭桥。
  强强联合一举两得
  在中国的陶瓷领域,其产值达几个亿、十几个亿甚至超过20个亿的企业也大有人在,为什么就没有胆量走出去?是怕水土不服,还是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是不希望赚大钱,还是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其它行业早有成功的先例,诸如海尔,诸如TCL,诸如中国人寿……等等。为什么中国陶瓷这么大一个产业,其产量占世界的40%还强却不见有几个走出去,这是不是有些太脆弱了。尽管如此,为什么不可以由几个企业强强联合而去共同出击不是很好吗?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共同干一番大事业,即使会导致高成本,但总比遭反倾销所罚200%~300%的反倾销税要强得多,而且还能拥有一方市场。或者可以运用我们的技术、管理、资本前去兼并一些企业又未尝不可?既可以加快发展,又可以利用对方的市场网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今天的陶瓷业应该学学我国的啤酒行业,他们在兼并方面很有独到的经验,这样不但利用了别人的市场,而且还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节约成本来说,可算是两全齐美的事情。对于打造中国建陶品牌来讲也是一大贡献,而且还可以带动中国的陶机设备、陶瓷化工以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形象的提高。干吗我们非要把这个如普通石头一般的陶瓷弄到不远万里去卖,而且还卖不出一个好价钱,去到当地实现本土化生产有什么困难呢?其实困难不是主要原因,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一个集体的合作观念,否则,还能找出比这更合情节的理由吗?
  走出去海阔天空
  面对今天的建陶业,只有走出去,才会有更好的市场空间,这一个非常明白的事实早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再像而今这样生产与销售,陶瓷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加之国家对原材料的规范开采,其价格不可能有多少回落的空间,其它材料及燃油燃煤都同样存在着这一个道理。事实上,陶瓷业的洗牌局面还没有开始,真正到重新洗牌的时候应该是中国只剩几百家建陶企业甚至几十家建陶企业的时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而且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就象而今的家电,有那么几家就足够了,不可能有什么回避。
  特别是佛山的建陶企业,将会面临日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的佛山只能做研发,做物流,做信息平台,只能注重对强势品牌的塑造,其生产不可能还具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从原材料方面讲,佛山不及山东,特别是一次烧成的原材料在山东较为丰富,其成本优势佛山不可能再与山东相比;从能源方面讲,佛山同样不及山东,山东有丰富的天然气及水煤气;从市场的覆盖半径来讲,佛山太受局限,而山东可辐射到整个华东华北,而且具有许多高消费的大城市,诸如上海、南京、石家庄、大连、沈阳等等;从制造技术与人才流通方面讲,山东区域大,成本有优势,可以容纳华东华南的一切技术人才;从出口方面讲,山东临近青岛港口也足有它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5年、10年,佛山不可能再说可以占全国产量的50%~60%的话了。加之佛山又在不断地向清远、向高要、向河源外迁。
  因此,概念上的佛山陶瓷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其生存空间在哪里,其市场占有率又能有多少?其技术与资本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如果不把这些技术及资本带出去,日后就不能算是一种优势。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向省外,向国外投资建厂,以保证技术及资本的再发挥再扩大。其实,陶瓷企业到省外也好,到国外也好,并非自己完全彻底地去投资建厂,这样付出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为什么不可以与当地的陶瓷企业合作,要么兼并,要么再注资扩大规模不是更节约成本吗?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合作型的世界,什么事都要去单打独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浪费财力。因此,学会合作,学会团体竞争将是未来最有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古语道:人散财散,人聚财聚。在发展中互相壮大,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愿陶瓷企业能有所新的启悟。
  就整个世界容量来说,建陶的需求量大约每年是50亿平方米,中国的全部产量也只不过是在25亿平方米左右,世界上还有一半的市场空间由谁来占领,因此走出去实行跨国建厂正是中国建陶的再一次振兴与发展。谁能走出去,市场就将属于谁,这是必然的事实。前南斯拉夫有一名言:怕死的赚不了钱。相反,不怕死的就可能赚钱。当然,高利润必然有高风险,只要能科学防范,就一定能追求到可观的利润。
  作为今天的陶瓷企业,今年不行,可以明年;明年不行,可以后年;只要随时有了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到那时,中国陶瓷不单是世界的生产大国,而且一定是世界的陶瓷强国。
 
责任编辑:admin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