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砖”

来源:《陶城报》 2011-12-17
阅读量:1551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其实,做瓷砖和读书的道理是相通的,将书“读薄”与将砖“做薄”,都是一桩苦差使。2003年陶瓷产业第一次能源危机,这次危机使得很多陶瓷厂开始重油改煤气,陶瓷企业化危为安了。可微晶玻璃通体板产业却没能脱身,再加上化工原料的暴涨,使得微晶玻璃通体板产业2年内几乎消失殆尽。“做薄”微晶玻璃,将微晶玻璃复合到陶瓷砖上,促成了建筑陶瓷产业的第一次跨越。这次做薄无非是将微晶玻璃的精华“蒸馏”出来,再拓展到陶瓷砖上,不但实现了微晶玻璃的薄也实现了陶瓷砖的“厚”,关键点仍是读懂陶瓷产业的“深度”和“宽度”。2008年以来,陶瓷产业又面临着“低碳”和“环境”压力,再次“读薄”陶瓷这本书。如何读?笔者认为 “做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只有这般做陶,才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传统建筑陶瓷,它的功能无非是装饰的耐久性,而耐久性的根本无非是断裂模数、耐磨性、耐腐性,也就是说在陶瓷砖“做薄”时要提高装饰技术水平,要提高产品本底质量。有幸看到薄陶和蒙娜丽莎两家公司开始在“薄”下功夫,不过“薄”功夫何止瓷砖本身,还有原料车间的粉料加工工艺,去掉“水”干法加工也该启动了,内墙砖的二次烧工艺也该实施“减法”了,窑炉的烧成温度也“降”了,多此一举的“抛光工艺”也是不是该“减”了,实施“柔性”抛法,首先是不是该把磨削量降下来先啊。

  事实上,将瓷砖“做厚”,更能体现陶瓷产业提升的能力,但是要行得“通”。“通”,首先要能够“融会贯通”,将其他装饰材料的特点融汇进来,譬如石材、木材、玻璃等装饰材料的特点,譬如剪纸、雕刻、秋色等工艺技术的优点:其次要能够“触类旁通”。譬如功能性的建材和智能性的建材,功能性的陶瓷产品譬如保温,不厚不行吧,也只有厚了才能起到保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的吸声、调湿、抗菌等功能。做厚,不是厚重,而是以陶瓷为载体,厚积创新性的技术,走高技术富集的陶瓷砖路线。

  做“瓷砖”和“读书”一样都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陶瓷砖的厚薄哲理是:资源、能源、环境“减薄”,绿色和创新“增厚”,厚薄之理斐然,望先行者践行之。(文/韩复兴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