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12月7日, 深圳某龙头通信厂商的知名专利专家到访笔者所在的广东股权投资协会。就未来专利战争及资本对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专利的新闻,屡见于各大新闻媒体:谷歌125亿美元生吞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看中的就是其17000项专利以及7500项待批专利。而精明的资本大鳄伊坎也更早就算计上了摩托罗拉的专利,作为其个人投资者,一直在鼓动公司分拆专利出售,这次如愿赚6亿美元。然而揭开这场专利盛宴的,是以苹果和微软为首的6家公司,45亿美元“团购”加拿大公司北电6000项专利,狙击了出资9亿美元的谷歌。专利战争和公司并购的背后,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推手角色。
具体的大家谈到了大概如下几种常用专利战的模式。
1、产品独占型
用专利独占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排斥竞争者的进入,这需要专利权人对竞争性技术、竞争性厂商发动专利攻击。
2、放水养鱼型
在他人的专利侵权活动取得极大规模的非法收入后,专利权人才来收取专利费,这是西方企业惯用的专利攻击策略。虽然美国判例法创立了反对怠于行使权利之诉,但是故意放水养鱼,待侵权人把鱼养多、养大之后才来捕鱼的专利权人极为普遍。其捕鱼的方式自然是发动专利攻击。
3、杀鸡儆猴型
通过对个别企业发动专利战,权利人可以震慑潜在的被许可人,推动后者积极支付专利许可费。例如,MPEG-2专利池已经给池中的9家企业带来了50多亿美元的专利费。除非有替代性技术标准,未来10年内,中国企业将就其在国内市场上使用MPEG-2的专利,支付10多亿美元专利使用费。
4.塑造先例型
有些公司发动专利战的真实意图可能不在保护自己的专利权上。用垃圾专利敲诈或骚扰对手、利用侵权诉讼作广告、为打击更强大的对手树立裁决先例等都可能是攻击方暗藏的经营意图。
5.经营方式独占型
很多企业发动专利攻击的意图是独占某些经营方式,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本行业的竞争者。
6.襁褓击杀型
把刚刚起步的潜在竞争对手扼杀在襁褓之中,这也是专利权人惯用的策略。例如,在“思科诉华为”案中,中国华为公司刚刚登陆美国市场,在美国的销售额也微不足道。在世界市场上,华为公司占有的份额极小。它的低端路由器也远未与思科的高端产品产生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想方设法打压华为已经是思科公司很早之前就已确定的战略之一。
7.敲诈型
专利攻击的策略有很多种,例如用垃圾专利攻击对手;用专利网攻击对手;用专利池攻击对手;用失效或者重复专利攻击对手;用外围专利攻击对手;用互补专利攻击对手等。
8.骚扰型
用专利战骚扰他人的策略有多种表现形式:用诉讼骚扰大量的“侵权人”,强迫它们无条件接受许可条件;用诉讼骚扰异己分子;用昂贵的、漫长的诉讼拖跨竞争对手等。
9.报复型
“侵权人”抢占权利人的市场份额了,权利人可能拿着专利大棒来报复。一方发动专利攻击了,另一方也可能用自己的专利发动报复性攻击。
10.搭便车型
西方DVD技术联盟曾经长期放纵专利侵权活动。于是,以中国大陆企业为主的侵权人得以迅速成长,并最终缔造了一个庞大的DVD产业。来自中国企业的采购订单养育了海外的DVD零部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几乎全部是西方DVD专利权利人的关系企业。由于零部件厂商应当负担的专利费被转嫁给了中国DVD成品装配企业,而且零部件厂商取得了极大的规模效应,上述关系人得以用低廉的价格向西方DVD权利人供应零部件。这样,在专利许可政策上,西方DVD专利权人搭足了中国企业的便车。
11.预先消除产业障碍型
着眼于预先消除产业发展障碍的专利战也非常多。
12.股市打击型
很多专利攻击对有关当事人的最惨重打击往往发生在股市上。
以上还只是一些正规打法,更流氓的玩法就不谈了。专利战圈地大行其道,各国际巨头正陷于“现金”血拼,而对于喜欢嗜血逐利的资本而言,无疑这块市场比现在流行玩法更具吸引力。例如:作为“专利掮客”的InterDigital,这家业外无名、业内知名的公司拥有超过8800项与移动通信相关的专利,总专利数则超过18000项,一直靠自己提前布局相关技术专利或者收购小公司的专利构建自身的专利池。但是,它收购之后却从未进行任何具体产品的研发,而是靠诉讼向各大厂商收取专利费。比如,最近它先后起诉诺西、华为和中兴,要求这些从事设备制造的厂商缴纳“买路钱”,否则就只能法庭上见。据这家上市公司的报告,2011年第二季度,它的总收入为6990万美元,其中专利授权费为6860万美元,占据近乎100%的比例。
InterDigital当前市值约30亿美金,有分析师认为,在专利战中,如果苹果、谷歌甚至微软和三星等都参与竞争的话,InterDigital最终的估值甚至可能超过100亿美金。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专利大国,如何过好这一关,不在专利场上做“东亚病夫”,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作为资本方,通过与专利运营专家的结盟也能够创造巨大的潜在收益。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