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窑”吞噬海南良田
来源:华南新闻
2006-02-20
阅读量:2123
眼前烟囱耸立、烟雾弥漫,平整的田野被挖出一个个十多米深的大坑,土地被毁得面目全非,需要几百年才能恢复其原有生态。这种土地灾难不但出现在海榆中线———海口市内浮陵水,同时还出现在海南省内的其他地方。
二月,海南冬季瓜菜长势正好。驱车行至海榆中线———海口市内浮陵水一带,道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地突然“换景移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烟囱耸立、烟雾弥漫,平整的田野被挖出一个个大坑,片片土地已被毁得面目全非(题图,郭枫焰摄)。附近居民李良告诉记者:“一个烟囱就是一个砖厂。”放眼望去,视线所及之处烟雾缭绕的烟囱就有十几根之多。
2月16日,国家建设部在国新办举行“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新闻发布会,海南省和海口市等8个地区因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滞后被点名批评。
一块实心砖 良田变废地
实心粘土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砖,被称作“秦砖汉瓦”,长期以来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然而它的烧制却是以损毁土地资源为代价。从事建材行业多年的王成算了一笔账:“建造1万平方米的多层住宅需要用200万块粘土砖,生产这些粘土砖将耗用土地3.9亩。海口每新增100万平方米的建筑,近郊就需要挖土30万吨。记者从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局了解的数据显示:三亚境内实心粘土砖厂基本上都处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年合计生产实心粘土砖约5亿块,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要吃掉不可再生的优质资源粘土65万立方米,折合土地约975亩良田。
记者走进海榆中线七公里处一家连厂名都没有的砖厂,砖厂一位姓刘的工人告诉记者:“天气好的话,砖厂每天产量可达5万块,所生产的实心砖全部供应海口市场。烧砖的土原先是就近挖取的,后来附近的土取完了,就到邻近的村子去买地取土,1亩地800元至1000元。”
“越是肥沃的土地,其粘结性越好,也因此成为大大小小的砖瓦厂竞相追逐的取土点。”王成指着一处砖厂取土之后形成的10多米深的积水坑,道出了他的担忧:“要恢复这片土地原有的生态,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海南是海洋大省,陆地小省,耕地尤其少。有限的土地资源哪里经得起这样破坏,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我们的子孙很可能面对无地可耕的局面。”
除了耕地之外,被破坏的还有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据了解,红砖在烧制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一氧化碳和可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气体。此外,实心粘土砖的制造对能源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据统计:全国现有12万家砖瓦生产企业,年产标砖6000多亿块,年生产能耗6000万吨标煤,加上北方采暖能耗,两项共占我国全年能耗15%以上。
砖窑封不住 利润太惊人
“这些砖窑老板会不顾炸窑损失投资的风险,归根结底是因为砖窑的利润高得惊人。”技术低、投入少的实心粘土砖,其高额利润率从何而来?王成又告诉了记者一组数据:“以一家年生产能力3000万块的制砖企业为例,正常年产销实心砖2400万块,按市场均价每块0.16元计,全年销售收入约384万元。各项成本合计约为189万元,纯利润为195万元,销售利润率为50%。”
三亚一位曾经参与过取缔砖厂行动的执法人员说:“取缔砖厂时,公安民警护卫,土地、城建、农业部门纷纷参与,就像打仗一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砖厂当时被推倒了,没几天,新的砖窑又出现了……”
一位砖厂老板道破天机:砖厂对付检查惯用的手法是“兜圈子”和“认罚”。政府有关部门下来检查时,砖窑只留下一些工人,就是老板在,也只是躲在一边和检查人员通个电话。当检查人员责令砖厂老板自行拆除砖窑,并作出处罚后,砖厂老板会按照指定时间交上罚款。但是,拆除砖窑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取缔砖厂涉及多个部门,表面看谁都在管理,可取缔时,砖窑民工一耍赖,这些部门都可以找借口撂挑子。这样一来,砖窑监管便长时间陷入了“真空”之中。
配套不到位 禁令成空文
鉴于实心粘土砖严重毁田,1992年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指出人均耕地不足0.8亩的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截止期限为2003年6月30日。海南省海口、儋州两市名列其中。
2003年9月,海南省建设厅再次发出琼建设【2003】188号文件“禁实通知”,要求海口、三亚、儋州3市自2003年10月1日起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红砖),同时,从2004年7月份起全省禁用。
2005年海南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罗时祥在一份题为《关于立即停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红砖)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案中写到:“然而,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实心粘土砖仍在使用,红砖窑还在冒烟,设计单位依然以红砖作为墙体材料设计,且能被审查通过。这是明显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是对生态省建设的严重破坏。”2006年2月8日,记者从海南省人大环资委了解到:“又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做的答复并不让人满意。人大代表们仍然在为此事奔走,希望能够出台具体的解决办法。”
国家禁令何以成为一纸空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谢戈分析原因:“其中有乡村财力来源紧张问题;有人员安置、农民收入问题;有数千年来人们形成的建筑用材习惯问题等,但最根本的还是政府‘禁实’配套措施不到位。”
“国家出台了政策,海南省政府部门也一再表示要做好禁实工作,我们才敢投资建厂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并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然而海南的红砖厂却越禁越多,我们的资金也越套越深。”一些新型建材企业向记者大倒苦水:“都说海南的投资环境见好,但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出台多年的国家政令在海南却难以推行,至今还是一纸空文。”
把牢“市场关” 追究“不作为”
某建筑商的话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想法:“都吵吵这么多年了,能说禁就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连作为管理部门的政府机关自己盖的楼也在使用红砖,新型墙材的推行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禁止红砖的工作并不难,其他省市在这方面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向建筑企业收取一定的墙改基金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红砖流入市场这道最后‘关口’,使用红砖的路被堵死了,红砖厂自然没有生存的根基。”
“淘汰实心粘土砖(红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不可逆转。‘禁实’工作贵在坚持、落实。”为推进新型墙材奔走多年的海口柏基彩砖有限公司董事长司为民的观点与许多业内人士一样:“海南省墙改机构应该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和引导作用,强化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工作。与此同时,要严格限制实心粘土砖(红砖)生产和使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只有这样,千亩、万亩的良田被吞噬,生态被破坏的悲剧才不会上演,海南建设生态省才有可能实现。”
据了解,全国目前只有海南和西藏至今没有成立墙改办。海南省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由省发展与改革厅负责,而海口市的墙改职能划归建设部门管,而其它市县有的在发改局,有的在散装办,这导致政令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省发改厅一位工作人员一语中的:“设不设置墙改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赋予管理部门以墙改办的职能,有了职权才可以责任到人,对行政不作为予以追究,墙改工作才可以明正言顺、有法可依。”
编后语
土地在呻吟
中国的人均耕地早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们脚下曾经肥沃的土地,正在经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
然而在海南省的一些地方,由于“红砖窑”近乎失控,越来越多的土地,正在变成一块块带来眼前暴利的红砖,老板在欢笑,土地在呻吟。
关于停建“红砖窑”,国务院早就三令五申,但在海南的一些地方却禁而难止。这里面,当地各部门可能都有摆得上台面的理由,但如果依旧只是嘴皮子在“作为”,那恐怕只能有一个结果,即:建设“生态大省”的种种努力,将会被坚硬的红砖所粉碎,甚至本来肥沃的土地,也会变得一片贫瘠。
对此,砖窑的老板们是满不在乎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态意识”;问题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其表现实在应该有愧于他们的职责,有愧于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了生态大省的远大目标,也为了祖国的“后花园”,海南岛的土地格外值得珍惜。对于“红砖窑”,那是绝对不能再姑息放任的了。
责任编辑: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