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上周末(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9月份CPI上涨6.1%,也就是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应该说当CPI>5%时显示经济状态处于严重通胀,但官方报道更多的是说涨幅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因为我国的CPI今年7月份达到6.5%,8月份为6.2%,9月份进一步回落至6.1%,实际上我国CPI已经是连续数月大于5%了,甚至还有报道称据测算,在9月份6.1%的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2.1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4.0个百分点。几乎在暗示目前CPI的数据不严重。同是10月14日,笔者应邀参加网易家居主办的“2011华南家居品牌盛汇”活动并客串嘉宾主持,席间与参会的陶企嘉宾议论着最近网络上的一篇文章“2011上半年陶瓷销量减少三分之一”,使我最终决定还是要将最近看到的几个“数字”议论一番。
销量减少三分之一。说的是10月10日华夏陶瓷网【陶通社】题为“2011上半年陶瓷销量减少三分之一”的报道,其实这篇文章一上线,我就注意到了,并马上发现文章的一些数字有问题,“2010年,国内建筑陶瓷产量超过15亿平方米”,显然是一个笔误,明摆着应该描述为75亿平方米,因为这篇报道写的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缪斌最近在第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举办的中国陶瓷产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的2010年的陶瓷砖产量是75.7566亿平方米,为此专门与华夏陶瓷网的主编通了电话。但是文章的第二段中又这样写到“2011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受政府宏观调控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减缓,使得陶瓷销量减少了约四分之一”,究竟是四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这两个数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搞得越来越茫然了,何况文中还这样写到“2011年1月~7月,国内建筑陶瓷产量接近5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8%”,这样的产销一正一负怎样平衡,只有直接给缪斌电话询问,答复没有这样说过,在唐山仅说局部地区的陶瓷销售下降四分之一。继续跟踪下去发现“2011上半年陶瓷销量减少三分之一”一文几乎与9月23日《陶瓷信息》第18版题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论坛在唐山国际会展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 国内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亟需升级和战略转型”报道相同(不理解,这样的报道会安排在第18版,而华夏陶瓷网在晚半个多月后仍作为头条),仅是题目不同而已,而且“笔误”都相同。再继续下去是:9月16日在唐山举行的“中国陶瓷产业发展论坛”上缪斌作了题为“新形势下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如何升级和战略转型”的讲演。
观展锐减八成。说的是《南方都市报》关于今年博洛尼亚CERSAIE展的报道,“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博览会观展的佛山陶企人士仅100多人,比往年锐减八成”,再具体一点就是“佛山陶瓷这次观展人数只有100多人,往年有500多人,锐减八成”。与我估计,这篇报道的记者及受访者应该今年没有到博洛尼亚观展,相信今年凡是到博洛尼亚观展的同行一定与我有同样的看法。笔者是9月18日离开广州随金意陶陶瓷一行前往博洛尼亚,我们这一伙就是41人,当天在广州白云机场碰到我相识的佛山陶企所组的团就有4个,有途径法兰克福、或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等地前往博洛尼亚的,笔者在阿姆斯特丹、杜塞尔多夫及巴黎转机时都遇到佛山陶企的观展人员,在博洛尼亚观展期间遇到相熟悉的陶企或公司至少十几二十个。不知道仅“100多人”的数据从何而来?
三分之一企业会倒闭。说的是“央视关注:欧盟执行反倾销 佛山陶企遇‘停产潮’”,这是9月16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作出反倾销终裁之后央视CCTV2的专题报道,“专家”放言,由于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作出反倾销终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现三分之一企业倒闭。其实在初裁结果出来后就曾被认为将导致我们15%的陶企倒闭,(《写在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初裁公布之后》已有评论分析,《陶瓷信息》2011年3月25日02版))现在终裁出来,加了一个前缀“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将现三分之一陶企倒闭。笔者认为这完全被夸大了,区区欧盟6200万平方米的年出口量占我国陶瓷年产量不足1%,将“多米诺骨牌效应”无限扩大也仅能扩大到全部出口约8亿平方米,约占我国陶瓷砖年产量的10%。我国陶瓷砖行业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行业,反倾销不可能导致行业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而今年1月~7月,陶瓷砖达出口5.4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2%就是佐证,从侧面反映欧盟反倾销对我国陶瓷砖产品出口影响是有限的,对整个建陶产业的影响就更有限。如果将来真会出现三分之一陶企倒闭,那只有一个可能——房地产泡沫全面破碎。
数字本没有什么特性,仅是量化的简单描述,但数字的延伸、暗示、应用往往直接代表着或曰暴露着数字使用者的倾向、意图甚至某种目的,数字使用中最忌讳臆想、瞎编、杜撰于无中生有,尽管有时数字也可以估计,但至少需要必要的支撑,总之对付数字需严谨认真的态度,数字才会有足够的生命力、说服力。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