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11-10-01
阅读量:1278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以下简称呼包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我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三个率先”目标,带动全区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呼包鄂三市位于我区中部,土地面积1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1%,辖26个旗县区、107个建制镇。2005年末常住人口65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7.3%。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2005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1.4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1.8%;三次产业结构为5.9:47.9:4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85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77.4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3.7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3.6%;城镇化率为62%,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近15个百分点。

    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具备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富集。煤炭保有储量1256.5亿吨,占全区的56%;天然气已探明保有储量7000亿立方米;稀土储量逾亿吨,占世界的50%;黄河横贯整个区域,过境里程830公里,区域内黄河水的配给水量为58.6亿立方米。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呼包鄂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距首都北京不到500公里,距天津出海口仅有600公里,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是连接京津冀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劲。2005年,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3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四是科技人才集中。普通高等院校占全区的65%,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占全区的60%,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区的75%。五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五”期间三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22.1亿美元,占全区的比重为87.8%。2005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445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40.6%,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3.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5%,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呼包鄂区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同时呼包鄂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可用财力有限;区域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内在联系不紧密,大范围、宽领域、高起点配置资源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同构化现象趋于明显,整体竞争力不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产业等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现率先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呼包鄂区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本、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呼包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布局,全面提高在国内的区域分工地位带来机遇。二是京津冀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为呼包鄂参与区域间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呼包鄂进一步加快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四是随着与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层次和规模的逐步提高,为呼包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在更宽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自治区提出鼓励西部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呼包鄂的发展方向,使区域内良好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和组合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得到进一步放大。

    ······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全文)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罗丽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