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前天正值农历八月十六,有道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众山西籍陶瓷行业的从业朋友,在南海区紫禁城“乔家面馆”聚会,共同举行“追月”晚宴。鉴于节假日对“醉驾”抓得非常严,大家提议喝点啤酒,以增添节日气氛。啤酒也会超标,但是有一个好处:啤酒杯在推杯换盏、碰杯之际,能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所以,有朋友说酒肉穿肠过,属于“一次性消费”,叮当悦耳声声,却能增添谈话的兴致。
大家在互相敬酒———“只见杯子响、不见啤酒下”的仪式之后(防止醉驾啊!),开始交流近来行业见闻。共同的看法是:70%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何以见得?
一是提前进入“年终”维修期。正常的月份,9月正是产销两旺的黄金季节。然而部分陶企却全线停止生产,并针对停产时间,制定了维修计划,俨然一副“年终维修”的架势。可笑之间,尤其显可怜;无形之中一年生产天数,减少一半,你教他租金、折旧、财务费用等等企业固定费用如何分摊?
二是产品普遍堆积如山。走进很多陶瓷企业,产品仓库爆满,不得已堆积到厂内的马路边。
三是供应商的货款支付期,普遍大大推迟。
正常年份,陶企上游供应商的货款支付期,分为三种类:一类是“现金为王”的企业,当月即马上支付,此类企业当然是大受供应商欢迎的,但是这种企业也有一个要求:价格要比同类企业优惠20%甚至更多。只要你的原材物料质量过硬、价格过硬,只管供应过来,月底你要是不按时拿走你的货款,就要被财务批评:你想败坏我们准时支付的良好声誉吗?第二类是“随大流”类———普遍在三个月内支付供应商的货款。第三类就是“超三”类。超过三个月支付的陶企,被供应商列为重点回避对象,因为有可能成为“坏账发源地”。可偏偏有少部分企业,采取供货一个月、对单一个月、挂账一个月、支付一个月的“超三”借口,视供应商为“乞儿”,对上门讨债的供应商“黑口黑面”。在正常年份,超过四个月支付货款,供应商就要用脚投票了———大家敬而远之。
现在情况变了,如果陶瓷企业四个月能支付货款,理论上供应商的资金在一年内可以周转三次,也意味着要“赚”陶企三次利润———在目前的形势下,四个月期票支付的陶瓷企业,已经在供应商中间成了“口碑”最好的企业!
那么支付期最长的陶企开出的期票去到几个月?———七个月!而且,这种现象好像有“传染”之势,陶瓷企业纷纷“有样学样”!供应商呢?无疑成了陶企市场严寒中的最弱势群体!这群弱势群体,也有一个可怜的特点:“不患迟而患不均”———不怕你推迟付款,就怕你不公平待遇。要迟大家一齐迟,心理就没有恐惧感了!你说人们的心理怪不怪?和曹操的计谋一样:一条船,恍恍荡荡怪吓人的;一千条船连着一起,再晃船上的人也不害怕了———连环计由此而来。
看到喝了啤酒都脸红的朋友,听到对陶企供应商的同情,在大家晚宴告辞之际,令我想起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收录在中学课文里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
陶瓷行业,什么时候也开始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命运?(文/乔富东)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