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陶瓷行业生存压力表象透析及出路分析

来源:《创新陶业》 2011-08-27
阅读量:1590

    在国家调控政策屡屡出台,国际贸易纠纷屡屡失手的背景下,陶瓷行业的1~6月份产业形势和市场形势仍然堪忧,如何应对原燃料压力、房控压力、国际市场危机压力,已经成了众陶瓷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如何通过重组联合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下半年的首要话题。

    银根收紧,渠道难铺开

    据了解,今年的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下半年央行将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今年7月7日,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去年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息,房贷利率因此也升到了10年以来的新高位。除了上调存款利率,半年内央行还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行多达6次的上调,目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持续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也导致陶瓷企业在借贷融资方面屡屡碰壁,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

    行业人士表示,建筑陶瓷卫浴的生产商之所以难以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在于他们缺乏雄厚资金实力做后盾。近两年因为企业迁移、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暂没有形成真正让企业腾飞的资本积累,资本投入乏力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渠道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匮乏更是严重,贷款难、融资难也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企业如若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通路,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模式,一旦市场上风吹草动,很容易遭遇销售危机,更无法谈及渠道下沉至二三级市场。

    疯狂扩产,忧患爆发

    产能过剩,在行业内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这又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在近年每遇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企业谈及原因几乎都会谈到产能过剩。每年都在谈,每年都会有新的生产线在不断的增加。单就目前来看,整个陶瓷市场的需求确实不旺。但进入六月后又逢淡季来袭,这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全国陶瓷产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地区。

    淄博:销量同比下降30%以上

     房产政策实施、银行银根紧缩、行情疲软、生产成本上涨等造成今年淄博销量同比下滑30%,库存压力增加,生产线大面积停产等现象。

     最近,淄博政府出台“保留一批、转移一批和淘汰一批陶瓷企业”政策,加上5月底齐鹏陶瓷吴老板携款潜逃,还有统一陶瓷、雅迪陶瓷和狮王陶瓷获得“中国仿古砖十大品牌”等引起行业内极大关注。

    临沂:生产线在萎缩

     临沂生产总体分为三大块:一是瓷片,瓷片上半年库存积压严重,销售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开始停线,一些企业转型,如华伟陶瓷改造了一条线生产仿古砖,二是抛光砖,临沂新近有六七家企业生产聚晶微粉、普拉提,有十几条线的企业只正常运转四五条,有一两条线的为了生存开始降价促销;三是釉面砖,几家产水晶砖的企业都停线了,耐磨砖企业总体销量下降,价格较去年同期低,仿古砖销售局面不乐观,价格、品质、市场认知度都不具备竞争力。

    法库:陶企抱团取暖

     法库上半年总体销量和去年持平。国家对房产的控压致使市场需求量有所降低,但法库新的产品线仍在投产,新增加投产的企业有3家,产量比往年都要大,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当地的陶瓷商会联合各个陶瓷企业实行“抱团取暖”,针对市场的需求量制定新的生产和销售方案,企业和企业增强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丹棱:库存较严重

    从2011年1月份到现在,丹棱产区的整体销售情况比较疲软,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四川陶瓷产业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持续。而另一方面,部分陶瓷企业基本上保持了产销平衡,少数企业仍然计划在今年新增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四面楚歌,反倾销压力大小不一

    提到出口,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反倾销。近年来可以说世界各地对中国瓷砖的反倾销是此起彼伏,韩国、印度的反倾销尚未真正落下帷幕,今年欧盟27国、泰国的反倾销终裁又掀起波澜,日前才启动的阿根廷、秘鲁和反倾销态势明显的巴西都让我国瓷砖在出口方面遭遇四面楚歌的空前围剿。出口受到威胁是必然的,出口压力的大增也是必然。

     记者走访企业的时候发现,受反倾销的企业大都对媒体的采访保持缄默,某企业出口部经理已经在之前答应接受记者采访的,但在记者真正将系列反倾销的问题提出之后,却反悔避而不谈了。给出的理由是:“我们企业当前正在处理阿根廷反倾销的案子,刚刚开会讨论过,领导决策认为反倾销属于敏感话题,要求企业上下对此一律不准乱说。因为怕把握不好说的不准确,因此不便接受相关采访。”同样的,另外一家国内知名的大陶瓷企业出口公司负责反倾销相关事宜的人员,对记者的采访要求不置可否推三阻四。由这些企业对待反倾销的态度,记者推测,他们都在国外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故而均认为这是一个极度敏感的话题,从公司员工到企业老总,大都谈其色变。

    与此不同的是,部分在出口市场受到反倾销影响小或者几乎不受影响的企业,则对此持开放态度。法恩莎瓷砖卫浴事业部总经理严邦平告诉记者,法恩莎出口比较少,受到反倾销影响很小。英皇卫浴也对此表示,英皇主要是走高端路线,产品价位也比较高,因此虽然以出口为主但受到反倾销影响却不大。

     除了反倾销,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也同样给出口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早在今年4月份的陶瓷上游企业高峰论坛上,陶企老板们就纷纷表示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给陶瓷企业出口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小。尤其对于那些出口主要靠量来赚钱的陶企,由于汇率而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

       对于如何面对出口市场的压力问题,业内人士说法很多,记者归纳起来大体如下:首先是反倾销方面,企业应当一方面努力提升自己产品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是同行抱团应对反倾销诉讼,争取相对宽裕的条件。其次在面对人民币升值方面,应当在报价上提高,并且尽可能的避免低价竞争,从出口依靠走量赚钱变成依靠高附加值的产品品质来赚钱。

    成本坐火箭,企业日子难熬

    从去年起,陶瓷卫浴的原材料,特别是化工原料的价格如同搭乘火箭般的上涨。一边是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一边是市场的不景气,陶瓷卫浴企业在如此的行业背景下,日子愈发难熬。 

    据了解,自从国外将锆、铝做为国家战略资源控制出口,硅酸锆等主要由澳洲进口的原料由于受国际限制出口以及国内供求市场供不应求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的涨价,陶瓷色料用量最大的镨黄由4万/吨涨到接近30万,同时在釉料、坯体和熔块也是用量很高的硅酸锆价格从9000元/吨涨到25000元/吨。

    记者在走访远泰制釉中发现,原材料上涨首当其冲的是色釉料企业,虽然一直以高端釉料为主要定位的远泰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也惊叹各种供应原料一片上涨的形式。

    远泰制釉采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目前处于弱势地位的色釉料供应商来说,一方面为了公司的运转,不得不选择性的挑客户合作,另一方面只有提高产品本身服务以及技术含量、保持产品呢质量的稳定性。同时掌握核心技术体现的越来越重要,才能在艰难的形势下取得主动地位,选择合作方式。

    在陶瓷行业中,原材料的运输、陶瓷成品的运输,无不与物流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公路安全保护条例》7月1日的正式实施,其中的限载规定对于几乎100%以超载来减少成本、牟取利润的物流业来说,只不过是把《条例》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的影响转移到了企业的头上而已。在整个陶瓷环境大市场本身就举步维艰的当下,物流成本的增长对于企业来说,又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近日,记者走访了各大陶瓷产区,通过解读《条例》带来的影响,探寻在高物流成本下的企业生存之道。

    原材料上涨对企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在原材料、能源、运输价格日益飞涨的情况下,虽然有些企业产品小幅度提价,可远远赶不上成本上涨的速度,成本上涨给陶瓷企业造成了的压力,它不像一些国企,煤炭、水泥,一旦常能过剩,国家马上就会调控。但是陶瓷行业就不一样,现在多了好多个产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多了,价格也上不去了。这些价格上面的也只能企业自己内部去消化。

    节能减排“紧箍咒”拉得更紧

    早在2007年,佛山出台了《佛山市禅城区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及相关实施情况,佛山市及禅城区两级政府在陶瓷产业调整结构提升品牌方面努力的方向就是“三个一批”,即是扶持一批、转移一批和淘汰一批。这“三个一批”原则也就是对部分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小型陶瓷生产企业,实施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同时鼓励、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企业壮大发展。

    事至四年后的今天,被迁出佛山圈,搬至清远、肇庆等地的的陶瓷企业如今也受到当地政府提出 节能减排的紧箍咒影响。据清远的一家色釉料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受限电措施影响。每月仅因柴油发电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500%。而且还时刻担忧着当地环保部门对自用柴油发电所引致的污染控诉。”

    事实上,今年是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节能减排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陶瓷行业作为高耗低产的行业,一直都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整改对象。部分陶瓷产区已经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照顾”,重点对一些陶瓷企业进行环保和节能工作抽检,并对一些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停业整改等措施。另外,部分陶瓷产区由于节能环保的原因,对当地一些陶瓷生产企业进行限电限产的措施,这导致当地许多陶瓷企业被迫关停生产线,从而降低了陶瓷企业的产能,影响了陶瓷企业产品的供货。

    拉闸限电,扯紧陶企脆弱神经

    记者日前在罗村采访某化工色料企业时,该公司陈总告诉记者,罗村下柏普遍实现“开四停三”的拉闸限电政策,一般停电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由于生产不能间断,只能自行发电,电价成本比原来贵了不少。

    “这种成本上涨还不能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有苦自己知。”与陈老板怀着同样想法的陶企老板不在少数。不单止化工色釉料企业,建陶卫浴企业面临的能源问题更为突出。现在动辄都是日产好几万平米的窑炉,喷雾塔、球磨机用电的需求非常大。

    据悉,广东省自4月下旬起已启用新一轮的限电措施,其中重点安排了8大类高耗能产业错峰生产,陶瓷行业不出意外便位列其中,本来转移到清远、高要、肇庆等地区的佛山陶企一样不能避免。

    在面对能源紧缺的问题上,省外的陶瓷产区同样不容乐观。据《江西日报》透露的数据,截至4月27日,江西电网最大移峰负荷达190余万千瓦,累计错峰转移电量0.69亿千瓦时。按照目前江西电网的电力供需平衡分析测算,全省最大电力缺口将超过200万千瓦,达到有序用电红色预警等级。据悉,能源消耗型企业成为江西省严控的对象之一,作为建材行业的陶瓷当然位列“黑名单”。

    据江西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市场处相关人士透露,在电力缺口严重的情况下,江西省将采取调减用电指标、调整生产班次等手段,对企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有序用电措施。据悉,有的陶瓷工业园区通过“错峰用电”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生产,有的园区通过此措施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当前电力紧张问题,相关部门不得不要求陶瓷企业限制产能在平时的50%甚至40%。

    湖南产区由于前期电煤不均衡、雨水偏枯、火电机组故障及外购电调减,也出现严重的用电缺口。据了解,湖南衡阳、岳阳新墙工业园、临湘工业园的陶瓷企业从5月1日开始全面限电。到目前为止,大多陶企处于半生产状态。

    外部环境萧条下,佛山最大的陶瓷批发聚集区沙岗市场物流大幅减少,图为沙岗陶瓷市场某厂家的工人正在卸货。(策划:乔富东 统筹:邹小波 采写:谢家声、潘春花、邹小波 廖俊敏、张扬)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