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用区区两年时间,从一个农业县迅速变成全国关注的新兴建陶产区;用区区两年时间,一个面积为9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地图标注上从“荒地”褪变成“陶瓷产业集聚区”。而今,建陶行业的“内黄速度”正变成各产区高度关注的“内黄现象”;因为在建陶产业遍地开花,污染转移和违规建厂遭央视曝光的,面临整治的形势下,数十条技术先进的清洁型建筑陶瓷生产线正在中原大地快速崛起。
早已耳闻“中原瓷都”这一响亮的名字,而真正置身千年历史沉淀的古城,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与活力。生态示范县与高污染产业的结合,绿色小康县与传统制造业的碰撞,贫困农业县转角遇到工业化机遇,河南内黄完美地诠释了它是怎样以星火燎原之势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
建陶业“内黄速度”再现行业洼地
走进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见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欧米兰、嘉德、东成3家陶瓷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满载货物的货车呼啸而过,宛如长龙的陶瓷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已不再是过去的沙土地和盐碱坡,这里已很少见除了干农活就是打牌的农民,这里已成为焕然一新的省级产业集聚区。而完成这一华丽蜕变,内黄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因此被陶瓷业界称之为“内黄速度”。
园区内正在紧张施工
自2009年9月份以来,内黄县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原瓷都”,先后引进资金50亿元建设50条陶瓷生产线项目。目前,日日升、新明珠、福惠、新南亚等陶瓷企业的20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嘉德、顺成、欧米兰等陶瓷企业的30条生产线正紧张施工建设。内黄引进的陶瓷项目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条陶瓷生产线投资1亿元,年可生产抛光砖720万平方米,可直接用工600人,带动就业2000多人; 50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可直接用工3万人,带动就业十几万人。“当地居民不再除了农活无所事事,也不再需要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然而这一切不仅仅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干净、明亮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安阳新南亚陶瓷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吴炳华这样说。
我们从记者实地调查的资料不妨浏览一下:
2007年6月安阳中福陶瓷有限公司入驻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是第一家落户内黄的陶瓷企业。计划建设6条抛光砖生产线。主要产品为600*600、800*800、1000*1000高中档抛光砖,年生产能力为1200万平方米,拥有万佳、腾俊、月之海等系列品牌。
2009年7月安阳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入驻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由福建合佳乐陶瓷有限公司与福建万顺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年可生产抛光砖5000万平方米。
2009年10月份安阳新南亚陶瓷有限公司入驻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由浙江温州市龙湾新中联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第一家内墙砖生产企业,总投资4亿元,4条内墙砖生产线,年产300×450、300×600规格中高档内墙砖1200万平方米。
2009年7月份福建日日升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内黄陶瓷产业园区,计划投资8亿元、建设8条陶瓷生产线。产品有600×600mm、800×800mm中高档抛光砖,主要产品有聚晶玉石、普拉提、纳福娜(洞石)等拥有日日升、陶喜居、强瑞等名牌,年可生产抛光砖5000万平方米。
2009年7月山东淄博城东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建安阳福惠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建设5条抛光砖、仿古砖生产线。
山东淄博大唐瓷业有限公司签约入驻,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4条抛光砖生产线。
欧米兰陶瓷计划建设2条仿古砖生产线。
顺成陶瓷由辽宁双发陶瓷有限公司投资。计划建设4条高档内墙砖生产线。
嘉德陶瓷由佛山恒韵陶瓷有限公司投资。计划建设2条中铝球生产线,2条抛光砖生产线。
千陶陶瓷由广西千陶陶瓷有限公司投资。计划在内黄建设1条仿古砖生产线、1条抛光砖生产线和1条内墙砖生产线,共计3条生产线。
……
内黄速度再次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成为继江西高安之后,建陶行业北方的一个洼地。
内黄陶瓷产业园区模型
“内黄速度”的幕后成因
不能否认,内黄的崛起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但更重要的是内黄上下全力以赴赶上这艘驶向彼岸的船。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每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中原市场则在6亿平方米以上。今后10年乃至20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的大量需求,将使中国制陶行业每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稳定发展,其市场潜力巨大,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建陶产业布局上,一直以来,我国建筑陶瓷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西、辽宁和四川等地区,在广阔的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随着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对建陶产业的整治和转移,引起陶瓷产业在全国的重新布局,地处中原腹地的内黄县试图全力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个机遇之所以对内黄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一个字:穷。内黄地处豫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胶泥地、沙土地、盐碱地兼具,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工业基础薄弱。全县共72万人,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干部工资和运转经费全靠上级转移支付。《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9年7月,当第一个投资商过来考察的时候,县委就决定以真情留客,一时间,县委书记郭建华和县长王永志“三顾投资商”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内黄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情”招商也被传为美谈,吸引不少投资商慕名而来。
其实,虽然内黄资源匮乏,但却拥有不可取代的地理优势,它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安南四条高速构筑的“井”字大框架中心,西距京广铁路40公里、京港澳高速35公里、石武高铁3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70公里、大广高速10公里,北距南林高速9公里,南距范辉高速5公里,6条省道穿越县境。距新郑国际机场160公里、邯郸机场60公里。而且内黄居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在200公里经济圈内,有20多个大中等城市及200多个县级城市,人口达1.5亿,能覆盖广阔的消费市场。
至此,内黄扬长避短开始建设起它的宏伟蓝图: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50-100条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把内黄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投资环境优良 配套日趋完善
投资环境是地方招商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软环境,江西高安、广西滕县成功均源于此。而内黄成功也在于人和。
县委书记郭建华为了通过发展工业改变内黄的贫穷面貌,坚信决定事情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是环境。为确保既能引商,又能留商,内黄坚持做到“五个真正”,即真正做到内黄的服务环境第一,真正让客商昂起头做老板,真正让客商赚到钱,真正让客商成为内黄的一等公民,真正让客商受到内黄人的尊重。对重点项目实施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1~2名县级领导牵头,一套班子保姆式服务,实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联办制度,对项目手续办理有关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代办,做到投资方与群众“零接触”、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差错”、工作效率“零投诉”,以此来打造最为优越的“软环境”。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内黄三管齐下,演绎了一个贫困县大翻身的美丽传奇。
陶瓷产业园区自建设以来,内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个以陶瓷产业为主,多种产业配套协作,特色鲜明、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随着陶瓷生产线的陆续竣工投产,伟峰包装、中源绿业、路正达、琦泉物流园等一批陶瓷配套企业也纷纷入驻内黄陶瓷产业集聚区,但是记者在走访中,不止一家企业负责人建议,物流运输配套设施需要继续完善,目前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据内黄陶瓷产业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近日内黄已成功引进一个黑泥加工项目,这也是内黄陶瓷园区入驻的首个陶瓷原材料加工项目。此次签约的黑泥加工配套企业是第一个陶瓷原材料加工企业,对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形成陶瓷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链条,提升内黄产区的影响力,以及推动内黄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今年内黄陶瓷产业园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快陶瓷产业配套体系建设,谋划建设集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中原陶瓷城;着力引进模具、釉料、机械、化工、包装等配套企业,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集群。
目前入驻内黄的陶瓷企业主要生产抛光砖,少数生产仿古砖,且定位都在中高档,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有业内人士建议,产业园区需要引进生产卫浴、仿古砖等其他产品的企业,差异化生产才能实现共赢,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园的集聚优势。
清洁型生产新兴产区崛起的另类代表
进入内黄陶瓷产业园,企业内耸立的烟囱正冒着滚滚白色的烟雾,但是空气中却没有一丝刺鼻的味道;陶瓷工业园周围是大片即将收获的麦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记者也没有发现任何的污水排放管道;进入的日日升、新明珠、福惠等几家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声音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忙碌……陶瓷产业园活力十足的景象再加上清新的空气规划整齐的布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内黄县早在建设陶瓷产业园区之初就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建设先进的废气、废水和粉尘处理设施,对废气进行脱硫、粉尘等处理,并要求入驻企业不得排放一滴污水,含酚的废水通过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零污染、进而达到清洁生产。
目前山东淄博、福建晋江等地陶瓷企业或面临清洁生产的压力,或面临产品升级、产能扩张的机遇,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而已经成熟壮大的陶瓷企业也在考虑产能扩张,选择在内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提升产能,又可以在各地竞相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躲避环保的压力,因而陶瓷产业的又一次转移之旅再次起航,但是如何释放环保压力和招商引资的成功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一个重要的博弈环节。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曾说,建陶产业发展迅速,如何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建陶产业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不得不面临着土地、环保、各地招商竞争、产品销售等压力,如何让该产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成为陶瓷企业亟待考虑的问题。
如今在内黄,生态示范县与高污染产业的结合的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让陶瓷产业能够真正在迁移的过程中既能生存与发展,又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贡献而没有环境污染的威胁,相信在内黄会有一个答案。
中原瓷都变电站
限电和内黄擦肩而过
正当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受电荒影响,出现大量陶瓷企业停产、半停产现象,并严重影响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之时,内黄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港湾,生产进行得热火朝天。
内黄县供电公司负责人表示,内黄之所以没有受到电力供应不足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省96%的电量是靠火力发电,电煤储备充足,今年的雨水偏枯对河南电力几乎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内黄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建设,电力部门倾力确保供电量能与用电量增长同步,并作出了适当超前的电力规划,以满足生产企业用电需求。特别是发展陶瓷产业以来,电力部门在陶瓷园区专门建成投运了一个110千伏的中原瓷都变电站、35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此外,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不会出台针对陶瓷企业的限电政策,并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电量供应,确保满足陶瓷企业的用电需求。(文/图中国陶瓷网 记者孟雯雯 郑建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