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尽管安徽拥有6800万人口,而且每年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加大,但是其陶瓷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不仅陶瓷企业寥寥无几,生产规模小,企业布局分散,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而科学的产业链,使得陶瓷产业的发展裹足不前。
安徽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淮北烈山一带,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以中低档次的墙地砖为主,主要的销售市场是本省的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市场。安徽省的陶瓷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远远满足不了该省本地市场的需求,导致广东、湖北、江西、山东等地企业的部分产品进入安徽市场来填补市场的空白,尤其是广东进入的产品,牢牢占据着安徽省的高端陶瓷市场。随着城镇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徽消费市场对于中低档次的陶瓷产品需求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陶瓷产品90%销往农村
目前,在安徽省的六安、霍山、巢湖、淮北、宿松、宣城等地分布着13家建筑卫生生产企业,共有18条生产线在投产,产品涵盖地砖、内墙砖、仿古砖、西瓦、卫生洁具等种类,年产各类瓷砖达到4000万平米左右,西瓦达到1亿片,总产值达到7亿元。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以中低档次的墙地砖为主,产品90%是销往广阔的农村市场。
安徽省的建筑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在该工业园内分布着美康、粤州、新生活、嘉美、中博、惠尔普和伯爵等7家陶瓷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生产内墙砖和地砖为主,产品销往省内和周边地区。近年来,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城镇市场建设力度的加大,导致农村市场对瓷砖的需求持续增长,而淮北的这些企业由于产品档次不高,主要定位在广大的城镇市场和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市场,所以目前陶瓷企业的产品销售形势比较好。在淮北市,目前产量最大的企业是惠尔普陶瓷,该企业拥有2条现代化的大型陶瓷生产线,以生产墙地砖为主,日产量达到24000平米。
淮北积极发展陶瓷产业
自2003年开始,淮北烈山区一直在致力于发展建筑陶瓷产业。据了解,淮北及其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原料,适合大规模发展中低档陶瓷产品,吸引了一批陶瓷企业的入驻。陶瓷产业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陶瓷企业及配套厂家的介入,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该区在积极引导当地协作资本投入陶瓷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异地协作力量,并使其本土化。先后与温州金泰尔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高岭土开发项目,与佛山华信窑炉、中冠色釉料公司等建立了配套服务关系,在烈山陶瓷基地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夯实了基础。目前,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台湾等地的多家陶瓷企业也明确了来淮投资的意向,具体事宜正在进一步的洽谈当中。
结合以往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烈山区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陶瓷基地,培植支柱产业”的战略设想,倾全区之力培育以陶瓷和高岭土开发为主的新型建材工业。先后依托华运陶瓷成立了“淮北市陶瓷研究所”,在广东佛山等陶瓷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成立了“陶瓷招商联络处”,并会同周边地市就市场开发、资源共享等进行了整合。对原吴山口老庄实施了拆迁,在宿丁路两侧规划出3000亩工业用地,专门用于陶瓷基地的开发建设。目前,该基地已被列入了省“861 计划”和全市的重点工程,拥有了其他行业不可多得的政策优势。 鉴于瓷石、白土等小部分原料开采量小,不能及时供应,一些商贩随意哄抬价格的实际情况,该区着手由区盛大投资公司配合原料基地采取合作、合股等形式共同开发陶瓷资源。在政策、物价指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与陶瓷企业建立合理稳定的供货关系,以满足陶瓷基地对原料的需求。
据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的负责人介绍,淮北具有发展陶瓷产业的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既符合淮北当地的产业总体格局,也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因此,陶瓷产业将作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今后重点加强与发展的产业之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淮北市的陶瓷产业自2003年起步以来,经过重点企业招商、整合利用土地,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客观地讲,还处于产品档次较低、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的初级发展阶段,要想发展成为大产业,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组织、规范和引导,今后可以一方面进行精细陶瓷的开发,一方面以烈山区现有的基础继续发展建筑陶瓷,进而向卫生洁具、工艺陶瓷产品延伸。同时长远考虑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从陶瓷的生产、设计、展销、物流、科研、人才等相关领域全方位的谋划,围绕主业形成有机的产业集群。
在发展的过程中,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1、煤电价格偏高,没有彰显淮北优势。陶瓷产业系高耗能产业,虽然淮北是能源基地,但电价比山东高,山东淄博的陶瓷产品电力成本约1.2元/平方米,西安的电力成本约1.1元/平方米,该市约1.6元/平方米。煤价比山西高,山西块煤加上320元/吨的运费拉倒本地价格为720-730元/吨;关键是本地煤热值和产气量低于山西块煤,7家企业反映本地煤不能使用,目前7家企业的煤气发生炉全部使用山西煤,没有彰显淮北优势。2、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成本偏高,陶瓷生产成本加大。陶瓷产业是一个大进大出的产业,目前烈山陶瓷基地每天需购进陶瓷原料约1500吨,同样需输出陶瓷产品1500吨,这样大进大出的产业需要发达的物流业协作。3、陶瓷原料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快。目前烈山陶瓷生产需用的原料来自山东(透灰石、来阳土)、凤阳(石英砂)永城、萧县、符离集、夹沟(瓷石、白土)、徐州、枣庄(粘土)和淮北(黑土、风化瓷石、瓷粉、高岭土),外调陶瓷原料不利运输成本的降低。陶瓷原料矿产开发滞后,本地陶瓷产业原料资源情况不清,不能与陶瓷工业发展相配套。4、陶瓷产业规模弱小,相关产业不匹配。陶瓷产品档次偏低,产品只适合城乡结合部及边远农村低档消费;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差,相关产业不匹配,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名气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内外陶瓷品牌抗衡,不利市场拓展和竞争。
据烈山陶瓷工业园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打造淮北烈山陶瓷基地,基地的建设将遵循“集中、统一、共享、提高”的指导思想,加大本地陶瓷原料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力度,整合现有企业、构筑平台、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以佛山陶瓷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落户,体现“产品项目、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建成新型、生态、集群式、可持续发展的陶瓷产业基地。到2010年,形成陶瓷产业链雏形,重点扶持20个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建成投产30条陶瓷生产线,年产各种陶瓷1亿平方米以上,陶瓷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建成安徽省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陶瓷产业逐步在发展
此外,在六安地区分布着御石陶瓷、大华陶瓷、新腾飞陶瓷等3家企业,6条生产线在产,主要以生产仿古砖和西瓦。其中,安徽御石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高档仿古砖的企业,公司位于霍山经济开发区,目前拥有4条现代化的陶瓷生产线,该企业的产品80%都是出口到国外的市场。公司自2006年6月份运营以来,产品的销售形势是比较乐观,尽管去年经济危机对中国陶瓷出口影响较大,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御石产品强劲的出口步伐,产品畅销到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区。另外,在安庆宿松县、巢湖和宣城市也有3家陶瓷企业,主要以生产西瓦和卫生洁具为主。
2009年,安徽宁国市也掀起了发展陶瓷产业的序幕。6月15日,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率宁国党政代表团一行到访佛山,参观考察了鹰牌、东鹏等佛山陶瓷企业及中国陶瓷城,并成功召开了宁国(佛山)新型建材暨陶瓷产业发展对接会。宁国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宁国投资成本比广东低36%,佛山陶瓷企业投资宁国,将在用地、用电以及税费等多方面享受让利优惠。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介绍说,宁国具有丰富的建材、陶瓷等产业的原料资源,佛山知名陶企如果进驻宁国,将由当地统一提供清洁能源,同时还可享受原材料的集中配送服务。宁国还有意引入大型陶瓷企业,对当地的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