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许多陶瓷业界人士,都清晰地记得发生在2004年夏天,那场在京城举办的陶瓷盛会——
那是一场轰动全国,乃至在世界陶瓷业中都有重大影响的盛会。刚刚被命名为“中国瓷都”的潮州市,开业界之先河,率先在首都北京举办陶瓷博览会,吸引了众多领导、嘉宾、国际友人和陶瓷界、文化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前往参观品鉴。许多人都清楚地记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潮州陶瓷的评价:“中国瓷都,名副其实!”
如今,7年的时间转瞬过去,“中国瓷都”——潮州又有那些喜人的变化呢?
来自统计、经信部门的一组数字,或许能客观地展现今日潮州陶瓷产业的实力——2010年,潮州市陶瓷及其附属产品总产值500多亿元,与2004年116.8亿元相比翻了两番有余,年增幅保持在30%左右。
从100多亿元到500多亿元,潮州陶瓷在这7年之中如火箭般迅速攀升。而追寻发展的足迹,我们会蓦然发现,取得这样的辉煌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创新”。
技术创新:数十万产品凸显强劲创新能力
2004年获评“中国瓷都”之前,潮州陶瓷大约有6万多个花式品种;而到了7年后的今天,潮州陶瓷的花式品种已经超过30万个。
这是一个足以让潮州人引以为傲的数字,从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可以看到潮州陶瓷强劲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潮州陶瓷最重视的就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这也是潮州陶瓷能在市场竞争中战无不胜的凭藉。
一直以来,无论是潮州市委市政府,还是广大陶瓷企业,都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产能,提高产品质量,打破用工瓶颈。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借脑引智,打造人才“洼地”,大力推进陶瓷产品创新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潮州市先后投入的技术创新资金达200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的资金达80多亿元,投入产品研发的资金更是难以统计。目前,潮州陶瓷行业已拥有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7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和科研后盾,潮州陶瓷产品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据比较,潮州陶瓷产品从设计开发完成至形成产业化,一般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这个周期仅是国内其它陶瓷产区的30-40%。最近3年,全市每年至少有1000项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年新产品产值占陶瓷总产值的30%以上。
或许,到中国酒店用品产业十强企业的伟业陶瓷有限公司展厅逛一圈,许多人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潮州陶瓷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超过1.6万件的各种日用陶瓷产品,琳琅满目,让进入展厅的人仿佛进入陶瓷的“大观园”。据介绍,该公司每次送到广交会参展的新产品,就占据了总展品的七成以上;每年开发的新品种,都保持在2000个以上。也就是说,每天就会有至少6件新产品在伟业公司的设计人员的手中诞生。
品牌创新:14项“国字号”品牌笑傲江湖
除了产品创新,透过伟业陶瓷有限公司,许多人还能清晰地看到潮州陶瓷近年来在品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004年潮州被命名为“中国瓷都”的时候,伟业公司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广东省名牌产品”这一项荣誉。而就在当年年底,该公司便一举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和“广东省著名商标”三项殊荣。至2008年,公司企业名称升级为“国级”;2009 年获得“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企业信用评价AAA信用企业”认证;2010 年,更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潮州第一家“中国质量诚信企业”。
7年的时间,潮州陶瓷先后实现了“国字号”名牌名标“零”的突破,并在短短几年时间中拿下了9项“中国名牌产品”和5项“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也由原来的个位数增至二百多个。此外,潮州还是“国家免检”最多和商务部重点培育发展的出口名牌最多的陶瓷产区之一。
品牌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广大陶瓷企业品牌意识的普遍觉醒。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意见》,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商标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使得企业“重质量、创名牌”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创名牌名标积极性空前高涨,有效地提升了潮州陶瓷的质量和知名度。
目前,潮州陶瓷企业通过国际采标认证、输美认证、绿色保护标志、绿色建材产品等省部级以上奖项或推广证书的有1000多家,拥有专利产品近500个,注册商标1000多个,部分企业已在马德里体系注册了国际商标,享受全球范围内的商标保护。
企业品牌战绩赫赫的同时,区域品牌的建设也是硕果累累。被命名为“中国瓷都”后,潮州市先后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被广东省确定为“广东省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饶平县被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枫溪区被省政府列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单位,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和“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塘镇荣获“中国陶瓷重镇”称号,一项项区域品牌让潮州陶瓷名声更加响亮,也把潮州陶瓷推向世界大舞台。
市场创新:160多个国家地区青睐“潮州瓷”
本月上旬,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忠奇率团莅潮,与潮州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携手共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签订“共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的陶瓷产区。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看中的,是潮州陶瓷强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一直以来,潮州陶瓷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外的影响远远大于在国内的影响,其开拓国际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当时“百窑村”所生产佛像、动物像就大量出口东南亚各国。
改革开放以后,潮州陶瓷更是以外销为主,在欧洲、美洲、澳洲、中东、韩日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产品远销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潮州每年日用陶瓷产量占广东省日用陶瓷总量的89.3%,卫生洁具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日用陶瓷出口占全国的23%,工艺瓷出口占全国30%。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和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潮州陶瓷企业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开拓中东、非洲、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基础上,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市场,致力内销开拓,逐步走上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的多元化市场开拓之路。
在这方面,潮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搭好台”,让企业“唱好戏”。继2004年在首都举办“中国瓷都——广东潮州陶瓷(北京)博览会”之后,2009年潮州市又组织企业在上海举办“广东潮州陶瓷暨特色产品(上海)博览会”,去年更是代表广东省参加北京商品大集。这些大型展销活动,都在举办地乃至国内陶瓷业界引起轰动效应,大大提高了潮州陶瓷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潮州陶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据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潮州陶瓷在国内市场上,已实现以上海、北京、沈阳、成都、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华东、华北、东北、西南、华南、中南各个地区的全面覆盖,也使得潮州陶瓷产业在严重的金融风暴冲击中顺利实现逆势飙红。
“潮州陶瓷发展迅猛,代表了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几天前,莅潮参加“中国瓷都”复评的专家组成员、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江伟辉,在对潮州陶瓷进行深入考察之后感叹地说,潮州给了他这个来自“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人以强烈震撼。“潮州陶瓷产业规模之大、门类品种之全、创新能力之强,都远远走在其他陶瓷产区的前面;尤其是四大陶瓷门类都呈现并驾齐驱的局面,更是其他陶瓷产区所无法比拟!”
工艺陶瓷:屡屡载入“基尼斯”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出简陋的陶器。唐宋时期,潮州的佛像、动物像、瓷瓶瓷碗便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潮州也因此奠定了北宋瓷都之一的地位。
工艺陶瓷是潮州陶瓷的传统门类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的工艺陶瓷从古代的以佛像瓷、动物瓷为主,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通花瓷、贴花瓷为代表,直到今天形成了包括雕通、贴花、瓷塑、潮彩、堆金、仿古、园林、艺术瓷釉等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其中,通花瓷、贴花瓷作为潮州陶瓷的代表,以其精湛技艺、秀美造型赢得“薄如纸、细如丝”之美誉。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时,将潮州制作的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瓷赠送给朝鲜领袖金日成,在国内外陶瓷界中曾引起轰动。
2004年获评“中国瓷都”区域品牌以来,得益于陶瓷文化技术的频繁交流和艺术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潮州工艺陶瓷的创新能力得到蓬勃发展,创新水平得到飞跃提升,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艺陶瓷精品,其中更有多项作品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成为“世界之最”。
在中国瓷都陈列馆的一楼大厅正中央,一幅由1900多块瓷板拼砌而成、长60多米、高约3米的巨型瓷壁画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由邱树江主创的“清明上河图”,是潮州市最早载入基尼斯纪录的陶瓷作品。
此外,由蔡维杰创作的长100.80米、高1.28米、厚0.02米的《五百罗汉图》,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浮雕瓷壁画;由蔡光秋主创的高温一品红釉“盛世瓷花篮”,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釉瓷花篮;由谢两岳创作的毛泽东瓷塑像,高达2.6米,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由林礼腾创作的直径达215厘米的高温彩绘大挂盘“百美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后来被他自己所创的“盛世滋生图”刷新了纪录;由吴瑞深制作的高约6毫米、宽约10毫米、重仅2克的“富贵”朱泥壶,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拉朱泥壶;一次性注浆成型、并施以纹片釉一次烧制而成、长达528厘米的“祭鳄文”瓷板画,也曾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日用陶瓷:摆上“国宴”又进“世博”
工艺陶瓷屡屡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日用陶瓷也在重要场合中频频“露脸”。
潮州被命名为“中国瓷都”的第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潮州考察。在广东松发陶瓷有限公司参观时,吴邦国见到该公司精美的日用陶瓷产品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品种多、质量好,提议人民大会堂使用松发公司的日用陶瓷。不久,人民大会堂的有关负责人亲自莅潮,洽谈定做专用茶杯事宜,并最后确定由松发公司研发生产一批首长专用的“胜利杯”。
“这是人民大会堂有史以来第一次选用民营陶瓷企业的产品,是松发人的光荣,也是潮州人的光荣。”松发公司老总林道藩自豪地说。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大会前夕,我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国宴欢迎与会各国领导人,宴会上使用的44500件(套)餐具,全部在潮州研发,由松发公司提供。
时隔一月之后,“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由潮州陶瓷企业研发的两枚航天员陶瓷徽章搭载飞船上天,揭开中国陶瓷“飞天”的新纪元。
2009年,潮州日用陶瓷再次被指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晚宴用瓷;同年,经过层层严格选拔,松发陶瓷公司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和零售商。
短短的几年间,潮州日用陶瓷频频在重大活动上“露脸”,大大地提高了潮州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大大地提高了潮州陶瓷人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目前,潮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日用陶瓷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25%和30%,产品款式达数万种,涵盖了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的常用器型,产品造型及设计水平一直引领世界最新潮流,成为高端星级酒店的用瓷首选。
卫生洁具:占全国产量“半壁江山”
相比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潮州卫浴洁具在国内陶瓷界的影响更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潮州拥有卫生洁具生产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量达到9000多万件,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产品产量占据了国内卫生洁具市场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卫生洁具产自潮州。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卫生洁具在潮州从诞生到如今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过程,仅仅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
潮州的古巷镇、凤塘镇是中国卫生洁具的主要生产产区,其中古巷镇有“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之称,凤塘镇也获得 “中国陶瓷重镇”的殊荣。20年前,古巷、凤塘都只是粤东一个毫不起眼的农业小镇,后来,当地群众充分利用潮州得天独厚的“飞天燕”瓷土资源大力发展卫生洁具陶瓷,从仿制到创新,从原始资本积累到逐步走向品牌强势扩张,涌现出恒洁、梦佳、欧美尔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卫生洁具生产企业。
目前潮州卫生洁具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配套加工到销售以及相配套的原料色釉、模具、纸箱等环节,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55%以上。
技术陶瓷:告别传统闯出新路
除了致力于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生洁具等优势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外,近年来,潮州各级党政和广大陶瓷企业还大力开展技术陶瓷创新工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最早开展技术陶瓷研发的是潮州市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该公司先后成功研发了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氧化铝陶瓷基板、光通信连接器陶瓷插芯、电阻器用陶瓷基体、固定电阻器等先进技术陶瓷产品。其中,各种规格的电阻器用陶瓷基体年产量超过1500 亿只,产销量占全球的60%,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是全球著名陶瓷基体供应商;此外,氧化铝陶瓷基片年产80万平方米,产销量占世界26%,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第一位;光纤连接器陶瓷插芯销售量占世界的40%,居全球第一位,为全球的光通信网络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三元、三益、健诚等陶瓷企业也与时俱进,及时转型研发出新型玻璃陶瓷,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设施形成强大生产能力,一举抢占玻璃陶瓷这个新兴市场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广东顺祥陶瓷有限公司也积极介入高效电磁节能灯领域,投资数亿元研发高效电磁节能灯,并迅速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目前,顺祥公司研发的高效电磁节能灯已经成功应用于钓鱼台国宾馆和众多企业厂房、大型工矿、高速公路、市政工程领域,展示出潮州技术陶瓷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
得益于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洁具、技术陶瓷四架“马车”共同发力,潮州陶瓷在近年呈现出极其迅猛的发展态势。目前,潮州陶瓷产业无论从规模品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份额、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等方面,在国内各陶瓷产区中都居于领先地位,是国内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卫生陶瓷、技术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难怪此次莅潮参加“中国瓷都”复评工作的众多专家,在进行深入、严格的考察后,不得不再次被潮州陶瓷所“征服”,发出“中国瓷都,潮州名至实归”的感叹。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