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岁末年初,《每日经济新闻》刊登了题为“佛山陶企3年八成外迁 引转嫁污染争议”的文章,随后被大众媒体、行业媒体广泛转载。文章给出了一些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数据,2010年底佛山召开的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上透露,列入调整提升的298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中,目前已经转移、转产220家,到年底,最后仅保留62家建筑陶瓷企业;2007年佛山共有规模以上陶瓷企业366家,3年间,有超过80%的企业外迁。笔者作为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人员,几乎亲历了这一轮佛山陶瓷转移全过程,在笔者看来佛山陶瓷转移与转嫁污染这个命题本身就不成立。
在我看来,佛山陶瓷转移这个过程对陶企、对行业多少都参杂着不少艰难或曰痛苦,但从实际结果整体来看仍是赢面为主。其一,从政府层面看,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没有影响到佛山当地的整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明显减少了“十一五”期间佛山当地节能减排任务指标完成的压力,而接受佛山陶瓷产业的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招商引资机会,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有些政府层面做了有点过头,在佛山给陶企施加了极大的压力,陶企没有足够的过度与缓冲,不少转移陶企生产销售衔接不畅,因而蒙受很大损失,而外地政府有些地方由于招商引资心切,对投资的陶企在环保方面没有提出应有的要求,而造成建陶生产对当地环境有些影响,因而有“转嫁污染”之嫌;其二,佛山陶瓷转移了80%的陶企,并不是转移了80%的产量与产能,估计这三年佛山陶瓷的产量下降应该30%左右,佛山陶瓷仍然是名闻遐迩、有口皆碑,而在这个过程中,佛山陶瓷转移在全国各地投资几百亿,圈地数万亩,实现了佛山陶瓷在全国的全面扩张,“十一五”期间我国建陶产量从35亿平方米增长到70多亿平方米,翻了一番;其三,佛山陶瓷转移扩张的本质是应市场经济发展之需,由于建陶产业是一个泥土沙石资源消耗型、运输物流量极大的的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及限度时,生产制造区域化与产品销售区域化将是必然之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才有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与扩张,而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与佛山当地的产业“整治提升”只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当然大大加快了佛山陶瓷转移扩张的进程,缺憾也就是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整个佛山陶瓷转移做到更加有理有序有章有法;其四,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扩张过程中,佛山陶瓷的营销与总部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与扩张之中,就佛山本地来看,无论是原有的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及国际陶瓷展览中心,还是“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总部基地、瓷海国际,不仅直接扩大提升了佛山陶瓷的展示水平,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陶企将总部或营销总部转移到佛山,佛山陶瓷作为全国建陶产业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五,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帮助佛山政府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同时使佛山市2008年和200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位居广东省之首,建陶生产销售区域化是市场的需求,而从资源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这种区域化的具体表现更应该是在大的范围产业适当分散,减少环境保护的压力,因为少数建陶企业在适当排放普遍不会带来环保压力,排放指标也不会超标,如果过度集中,则可能带来整体环境恶化,在小的区域内陶企相对集中,因为建陶产业是一个集群式的产业,相对集中,对于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会带来很多促进作用。
近几年来,佛山陶瓷在转移中扩张,在扩张中转移,从宏观层面来看,佛山陶瓷的转移与扩张在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佛山陶瓷不仅仅是在转移中扩张,在扩张中转移,而且是在转移中发展,在扩张中进步。(文/尹虹)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