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消费扩张

来源:《陶瓷信息》 2010-11-27
阅读量:3743
     2010年10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今起在北京召开,为期四天的会议将审议未来五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即“十二五”规划,以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在中国改革历史中将处于什么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将面临哪些转型?转型中的中国,有哪些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解决?11月13日,借中国西部瓷都(夹江)第三届国际陶瓷节“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间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以专家的视角透视“十二五”规划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他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转型,扩大消费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寻求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与陶瓷产业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
 
     记者:在您看来,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部署了哪些重要的战略任务?
 
     余斌: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二五”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记者:正如您谈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十二五”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您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重点在哪儿?当前我们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应该往哪儿发力?
 
     余斌:事实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涉及到中国一系列重大的结构调整,首先就是调整了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我们过去是一种过度依赖于投资和过度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五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内需包含了投资和消费,在这两者当中,我们要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刺激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未来,我们要通过扩大内需,把消费作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战略,可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所谓新局面“新”在什么地方呢?过去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现在,在三大需求中,我们把消费放在了第一位,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这相对于过去三十多年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局面。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衡量的是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需求、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过渡以来出口、投资拉动的方式,未来我们要把它转变为主要通过消费增长。
      
     记者: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您刚刚说到,“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型,我们能否这样理解:支撑中国经济三十年快速增长的一些因素变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余斌:过去依赖出口依赖投资,确实实现了国民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沿用这条老路呢?实际上,我们从出口的角度上来讲,2008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是8.9%,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下降了16%,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了9.7%,我们首次超过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长超过了30%,我们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10.1%。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将突破10%,从而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水平的最高值。这代表了什么意思呢?经过过去三十年年均出口近20%的增长到今年,我们将达到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最高值。换个角度分析,未来,中国出口增长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出口不可能继续像过去三十年那样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美国人为什么老是揪着人民币汇率不放,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联合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联合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奥巴马上台以后,提出要在未来5年中使美国的出口总额翻一倍的目标,美国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只有打击中国,美国才有可能在全球出口总额当中占取更高的比重。又该如何打击中国?美国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40%,所以一再夸大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由此带来了今天的贸易战、货币战。所以说,如果我们继续依赖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依赖投资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呢?中国经过了过去三十年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广大的东部、中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虽然说西部地区投资相对于中、东部而言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是相对于过去三十年来说,投资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拉动作用已经大幅度下降。
 
     在三大需求当中,我们不能象过去那样依赖投资、依靠出口,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扩张。这就是“十二五”规划当中关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
      
     记者:正如您所说,“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主要的基调。您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该如何把握好这个主基调才能迎接机遇、化解压力,真正实现经济快速、理性地增长?
 
     余斌:我们首先看一组三大需求当中,消费占GDP的比重、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数字: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只要36%,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61%,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差了25个百分点。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历史阶段来说,我们认为过去中国私人消费占GDP比重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下降的局面。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扩大消费,我们首先必须要分析过去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为什么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2009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个核心问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这是一个用收入法核算GDP的概念。从收入的角度来统计GDP,它表现为劳动所得(工资)、资本所得(利润)、政府所得(税收)。1995年,我们的劳动所得工资占GDP的比重51.4%,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到2007年,劳动所得工资占GDP的比重只有39.7%,且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可花,如何提高消费?那么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十二五”规划里提出了“要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建议。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的就是刚刚所说的收入法GDP当中,劳动所得、资本所得、政府所得这三者所占的比重当中,我们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当中的比重。此外,初次分配结束以后,政府会对初次分配的结果做两种调节。首先,对高收入群体政府会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其次,对低收入群体政府会通过财政转移制度的方式给他们发放各种补贴。“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将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个核心问题,政府用于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是3736美元,与中国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是54%,而中国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比重的29%。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由于政府没有给公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在未来的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造成了他们即使有钱也不敢花的心态。对于这个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体系。我认为这正是着力解决广大老百姓有钱不敢花的问题。
 
     第三个核心问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这就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是没有购买愿望;低收入者有购买愿望,但是没有支付能力的状况,从而导致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下降。针对此问题,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尽管这里面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表述,但是表明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成功地解决制约居民消费扩张的三大障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上一条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
      
     记者:“十二五”规划与以往若干个五年规划相比,这一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方向无不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作为国家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陶瓷行业,您认为它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将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余斌: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将惠及13亿人口,这超过了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额,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城镇化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性规定。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如此巨大的刚性需求摆在眼前,我们认为,依靠消费扩张,无论是陶瓷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单就陶瓷行业而言,它作为传统产业,如何加强节能、减排、环保等,都是企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事情。如果单位耗能真的被纳入政府监督范围,环保问题让政府动真格,那对整个陶瓷行业的打击都是非常大。
 
     以往兴建产区,为了招商引资,当地的环保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还故意在数字上做手脚。但是,能掩盖一时,无法掩盖长久,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自身。“十二五”规划,把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作为重点,把节能环保作为基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和降低能耗的使用量。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讲话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十二五”阶段,政府将把环保低碳放在第一位。当时他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 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这意味着什么?每个企业家的心里都清楚。
 
     “十二五”规划对陶瓷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一轮洗牌的开始;意味着只有把低碳环保最到位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意味着这个行业将走向健康、走向绿色环保;意味着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了进一步的显现。(本报首席记者 周建盛)
责任编辑:左国兰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